繼寶馬增持華晨寶馬后,第二家打破50:50股比限制的合資企業誕生。
6月11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云會晤。江淮大眾戰略合作項目是這次云會晤、云簽約的重點項目。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與德國經濟和能源部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的見證下,安徽省國資委、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與大眾汽車集團通過云簽約方式簽署了江汽控股投資協議,江汽控股與大眾汽車集團簽署了江淮大眾投資協議、產品組合框架協議。
此舉標志著江淮與大眾戰略合作進入新階段,標志著大眾集團新能源汽車中國生產基地在安徽設立,也標志著大眾集團新能源汽車研發中心總部落戶合肥。
據悉,相關交易完成后,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將持有江汽控股50%股權和江淮大眾75%股權,安徽省國資委對江汽控股保持控制權。與此同時,大眾還宣布將投資約11億歐元獲得國軒高科26%的股份并成為其最大股東。
大眾集團承諾授予江淮大眾4-5個純電動汽車品牌產品,目標是在2025年生產20-25萬輛,在2029年生產35-40萬輛,預計屆時總收入分別達到300億元、500億元。大眾集團同時承諾,在中國法律允許且取得許可前提下,優先考慮在江淮大眾生產大眾B級車、C級車等插電混動汽車和燃油車。上述產品組合框架達到預期目標后,相當于再造一個新江淮。
兩筆驚天收購案,刷遍汽車圈,全網都在震驚大眾揮金如土,電動化轉型氣勢如虹;高呼新能源產業聚變,江淮-國軒-大眾三贏。從大局看,三贏固然沒錯,可喧鬧之余,又有多少人看到資本涌動背后,大眾的委曲求全以及江淮的無奈與無助。
大眾想要的從來都只有江淮大眾,入股江淮不過是大眾付出的代價;而對江淮而言,大眾入股的動機無非是希望借此改革江淮冗雜的體制。
這些年,汽車零部件起家的江淮汽車,始終沒能打破自身“商強乘弱”的產業格局。如今,痛失主導權后,江淮淪大眾新能源野望的“打工仔”。反觀江淮,大眾入股后,除了貼上大眾參股的標簽,沖擊腐舊的體制,又能真正得到什么?還能憑借什么,在風起云涌的時代變革里逆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