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山西省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顯示,到2020年,全省重點煤礦企業全部接入鐵路專用線,煤炭、焦炭鐵路運輸比例達到80%以上,出省煤炭、焦炭基本上全部采用鐵路運輸。
《方案》是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 (2018—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8〕91號)的貫徹落實。
根據《三年行動計劃》,到2020年,全國貨物運輸結構明顯優化,與2017年相比,全國鐵路貨運量增加11億噸,增長30%;全國水路貨運量增加5億噸,增長7.5%;沿海港口大宗貨物公路運輸量減少4.4億噸。
“公轉鐵”政策將在哪些方面影響貨車司機的利益?面對變革,貨車司機,特別是第一線的運煤運礦大軍,該如何轉型?
“公轉鐵”大勢所趨?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2018年,全社會貨物運輸達到515億噸。
其中公路運輸395.9億噸(76.9%),水路運輸69.9億噸(13.5%),鐵路運輸40.3億噸(7.8%),管道運輸8.5億噸(1.7%),民航運輸738.5萬噸。
為調整交通運輸結構,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國務院及國家部委發布了一系列“公轉鐵”的計劃和目標。
2018年6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更好發揮鐵路在大宗物資運輸、長距離運輸中的骨干作用。
2020年,大宗貨物年貨運量在150萬噸以上的工礦企業和新建物流園區接入鐵路專用線比例、沿海重要港區鐵路進港率分別達80%、60%以上。
2018年7月2日,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2020年,較2017年全國鐵路貨運量增加11億噸,水路貨運量增加5億噸,沿海港口大宗貨物公路運輸量減少4.4億噸。
2020年,全國鐵路煤炭運量達到28.1億噸,占全國煤炭產量的75%。全國鐵路疏港礦石運量達到6.5億噸,占陸路疏港礦石總量的85%。
2018年7月3日,國務院《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年年底前,沿海主要港口和唐山港、黃驊港的煤炭集港改由鐵路或水路運輸。
2020年采暖季前,沿海主要港口以及唐山港、黃驊港的礦石、焦炭等大宗貨物原則上主要改由鐵路或水路運輸。
2018年9月17日,國務院《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
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等區域(以下稱重點區域)為主戰場,以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為主攻方向,不斷完善綜合運輸網絡,切實提高運輸組織水平。
其實,早在這些計劃、目標公布前,北方一些重要港口已經開始“公轉鐵”了。由各地發布的消息可知:
2017年4月底前,天津港不再接收柴油貨車運輸的集港煤炭;
2017年8月底前,濰坊港、煙臺港停止使用柴油車運輸集疏港煤炭;
2017年9月30日起,唐山港全面停止煤炭汽車疏港運輸。
公轉鐵的影響?
依據上述政策的定位和思路,對貨車司機的影響,可能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重貨貨源減少。未來,煤炭、礦石等大宗貨物的運輸主要由鐵路承擔,公路運輸將被分流掉一部分重貨。
北方資源型城市、沿海主要港口沖擊大。在京津冀及周邊、沿海重要港區推進“公轉鐵”,對這些地區從事拉煤、拉礦、拉鋼鐵的貨車司機產生致命性打擊。
運煤大軍處境艱難。運煤車大多都采用11-13米長度的對開門專用貨廂,只適用于散裝貨物的運輸,用來長途配貨會受到非常多的限制,要想全國配貨還得花大價錢購買置換新掛車,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投入和門檻。
如何應對“公轉鐵”?
面對“公轉鐵”,貨車司機該怎么做?
首先,我們來對比下公路運輸和鐵路運輸的優缺點。
鐵路運輸的優點在于運量集中、單位運量大,環保,而缺點在于定價機制不夠靈活、時效性不能保證,做不到門對門運輸,且鐵路建設周期長、投資高等。
鐵路運輸的缺點正好是公路運輸的優點。公路運輸靈活性強,能門對門運輸,且公路建設相對周期較短,投資較低,但缺點在于不適宜大批量運輸、長距離運費貴、環境污染、交通事故率較高等。
在“公轉鐵”趨勢下,立足政策和現狀,針對兩種運輸方式的優缺點,貨車司機可采取如下應對策略:
改運其他物資:對以拉煤、拉礦、拉鋼鐵為主的貨車司機來說,國家政策已經明確規定了這些大宗貨物未來主要由鐵路運輸,因此要及早改運其他物資,更換跑道增強生存能力。
開拓鐵路輻射不到的線路:國內仍有很多鐵路延伸不到的地方和鐵路無法承運的市場。這類市場空間很大。
轉向“公轉鐵”兩端公路短駁運輸:參與公鐵聯運,作為鐵路運輸的銜接手段,做好二次轉運,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
轉向零擔、同城、農村等:每個客戶三五噸零擔貨,要求今發明至,這類貨物并不適合走鐵路;隨著“互聯網+新零售”商業時代的到來,同城物流市場將呈現蓬勃發展之勢;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電商”興起,而農村山路崎嶇、農產品量大、難運輸等特點,讓農村物流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