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卡友圈被這幾個話題刷爆了:“報告,這里有油耗子”、“對付油耗子,我有妙招兒”......
卡車司機紛紛講述了自己被偷油的經歷,標明被偷油地點,并分享防范偷油的方法。
針對大家討論的內容,小編簡單地做了一下詞頻統計,發現:
偷油地點:“京津冀”囊括前三甲
偷油場所:“服務區”是重災地
偷油時間:基本在夜晚進行,凌晨最猖獗
防范偷油:最喜歡“裝防盜報警器”
偷油地點:“京津冀”囊括前三甲
在講述偷油地點時,這10個省份出現的次數最多,分別是天津、河北、北京、山西、云南、廣東、四川、江西、安徽、上海。
注:本次統計的僅是各詞出現的頻數,城市雖然隸屬于省份,但從“詞”的角度,兩者相互獨立。如“成都”屬于“四川“”,但“成都”的頻次不統計在“四川”內。
前三甲被“京津冀”囊括。其中,天津被提及的次數幾乎是第二名河北的三倍,不得不讓人感慨該地區油耗子的猖獗。
在講述偷油城市中,這10個城市出現的次數最多:天津、成都、北京、滄州、霸州、青州、廣州、昆明、保定、武漢。
而在偷油場所方面,“服務區”成了重災區,被卡車司機直接提及146次,其次是“路邊”43次,第三名是“停車場”31次。
在偷油時間上,“晚上”出現次數最多,“白天”出現次數最少。“晚上”作案主要集中在“凌晨”和“半夜”。
對付偷油:最喜歡“安裝防盜報警器”
在油箱上“裝防盜報警器”是他們最喜歡的辦法,被提及49次。偷油立馬響起報警聲,起到了提醒作用,并對油耗子形成威懾。
其次是"控制油量",即計算好油量,盡量在休息時油箱里沒有很多的油。
“油箱停靠障礙物”也是司機們常用的方法,就是停車時,把油箱一側停到靠墻、靠路障、靠別的車的地方。
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加蓋加擋加網,加蓋是在廠家原有油箱蓋的基礎上再買一個專業的油箱蓋換上去使用;加擋是在油箱蓋上方加上擋板;加網是在油箱口加網讓油耗子的抽油管進不去。
停車地點也需要慎重選擇,盡量找安全的“服務區”和“停車場”,實在沒辦法給保安點好處,讓他們幫忙看著。
“養狗”在話題中被提及了10次,兩個人跑車時可以輪流“看車”,一個人時就養條狗,讓狗看著。
沒人沒狗怎么辦?上演“空城計”!睡覺前先把油箱蓋打開放一邊,油耗子以為被偷了,基本就不再下手了。
在自保的同時,卡車司機們也呼吁政府積極作為:立法部門針對偷油現象“完善法規”(被提及12次),執法部門“加強執法”(被提及16次),嚴厲打擊油耗子。
為何油耗子如此猖狂?
卡車油箱的容量一般在400升左右,個別車型甚至高達1000升左右,整箱柴油的價值達到2000-3000元。“油耗子”使用高功率抽油泵,幾分鐘就能偷走一整箱油,如此高額的“賺頭”驅使許多“油耗子”鋌而走險,瘋狂偷油。
大部分偷油都是團伙作案,沒被發現的時候是“偷”,被發現之后往往就變成了“明搶”。在課題組的訪程中,一名卡車司機講述了他的遭遇。
“那天早上3點多偷油的來了,我抄起鐵管下車把那人嚇跑了。我以為沒事了,上車繼續睡。哪知道那小子不是逃跑了,而是找人去了。
一會兒來了10來個人,手里都拿著鍬鎬、棍子之類的家伙,把我從車上揪下來,手臂給打折了。
我報了110,差不多1個小時他們才到,做了筆錄就走了,說是讓等消息。這都快半個月了,也沒消息,答復就是個等。其實那些人都是說的本地話,而且我停的地方,周邊攝像頭多得很,查的話應該不是那么麻煩。”
從敘述中可見,卡車司機對執法者的不作為頗為不滿。
課題組通過對執法部門的訪談發現,執法者也有難言之隱:
其一,當前犯罪分子經常跨省流動作案,追查成本較高;
其二,執法部門辦案經費緊張,人手不夠,查辦此類案件基本屬于“凈支出”,屬于“費力不討好”的活,所以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只能推延。
其三,追根究底,還是有些執法人員私信作怪,利益當頭。
針對偷油現象,《報告》給出了如下建議
針對偷油現象,《報告》給出了如下建議:
卡車司機:除了提醒廣大卡車司機安裝攝像頭、報警器之類的安防設施之外,在當前行路治安情勢尚未得到徹底改善的條件下,還應特別提倡卡車司機抱團取暖,守望互助,發揮自己群體的互幫作用來保護自身利益不受侵犯。
政府:應該調整管理機制,從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鼓勵相關執法部門加大對盜搶、欺詐行為的打擊力度;大張旗鼓地對相關案件的破案有功人員給予表彰獎勵;同時為執法部門辦理相關案件提供相應的專項經費。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據了解,被偷的大部分柴油,經過黑市輾轉,最終還是為卡車司機所消費。卡車司機在“黑加油點”加油的結果是間接助長了偷油行為,最終害人害己,得不償失。
因此,相關市場管理部門應當對盜搶貨物、油料銷售的地下市場進行嚴厲打擊。同時應當倡導卡車司機潔身自好,拒絕為貪圖便宜去“黑加油點”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