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次重卡合資浪潮”背景下,在重卡行業步入下行通道時,以華菱星馬為代表的中國自主品牌重卡更值得致敬,這也再次表明,中國自主品牌從來就沒有喪失自信心和競爭力,干自主一定大有出路!
在卡車業,華菱星馬盡管體量不是特別大,但其“掌門人”劉漢如的知名度卻不小。除了劉漢如本人極富感染力的睿智、魄力和口才外,更重要的是,華菱星馬獨特的自主之路。在“第四次重卡合資浪潮”背景下,在重卡行業步入下行通道時,2016年的華菱星馬將如何應對?
“盡管現在虧損,但未來三年,華菱星馬一定能挺過國內重卡行業最困難的時期,會還活著!”在不久前召開的華菱星馬汽車集團2016年商務大會期間,劉漢如的回答擲地有聲。
2016年將是重卡企業的“生死劫”
做好企業不易,做好自主品牌更難。細數國內重卡排行前十位的企業,除了一汽解放、陜汽、大運重卡和華菱星馬,其他企業都走上了合資之路。而在剩下的四家企業中,拋開有“共和國汽車工業長子”之稱的一汽解放之外,華菱星馬卻獨具特色,擁有自己的整套核心產業鏈,即“漢馬動力+漢馬變速箱+華菱車橋”核心零部件的“鉆石組合”,“這在全世界也沒有幾家”。而這也是劉漢如最為自豪和自信的底氣所在。
對于2016年乃至接下來的三年,劉漢如表示,重卡行業都不會特別好,能保持在50萬—60萬輛的水平就算非常不錯,而且以后整個行業的體量也差不多就維持在這個水平。
2016年將是一些重卡企業的“生死劫”,到年底肯定會看到部分企業難以為繼的情況出現。而誰能熬過這段艱難的時光,誰就是勝利者。華菱星馬要做這樣一個勝利者。
2016年,華菱星馬將銷量目標定在2萬輛,相比于2015年的實際銷量11568輛,增幅達72.89%。劉漢如強調,這個目標經過層層分解,甚至一些細分領域還有內部挑戰目標,對外公布的目標進行了調低,總之一點,華菱星馬對于達成這個目標信心十足。
困難時期,當“大篷車”等體驗式營銷模式都趨同時,最終還是要比拼核心競爭力,而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正是產品。2016年的勢頭不會比2015年更差,這來自于華菱星馬對產品結構的調整。產品正是華菱星馬的“殺手锏”。
劉漢如舉例說,原來華菱星馬的產品借助重卡平臺,難以實現最佳的輕量化,但即使華菱星馬的產品比別的品牌略重,用戶也認可,因為華菱星馬整體上還是更省油。輕量化是華菱星馬一直致力的目標,新推出的菱馬H3廂式載貨車的節油性能更好,將為用戶創造更大的價值。
2016年,華菱星馬將加強與各專用車改裝廠的深度合作,重點推廣菱馬H3和華菱市政環衛車底盤,完善危險品運輸車公告申報,重點推廣8×4輕量化危險品專用底盤、8×4和4×2冷藏車及隨車吊底盤等。
干自主,有一種堅持叫華菱星馬
干自主,有一種堅持叫華菱星馬,但堅持不一定意味著僵化,反而意味著更大的靈活度,堅持該堅持的,放棄該放棄的。與劉漢如交流,大家會發現他的思維很活躍,跳躍性強,話題總會被他所引導,還夾雜著很強的個人傳奇色彩和領袖氣質。
“以前,華菱星馬賣得比其他品牌貴,但還是不掙錢,因為規模的原因,也因為受制于核心零部件都要外購的原因。”2008年國三切換時,發動機一機難求更堅定了華菱星馬要做自己的發動機的決心。得發動機者得天下。2015年,華菱星馬搭載漢馬發動機的重卡銷售4400輛,同比增長156%。
劉漢如坦言,華菱星馬曾經也打算上大客車項目,但后來根據對市場的研判和對自身特色的分析,還是把主業聚焦在重卡領域。同樣,2015年7月,華菱星馬公告擬聯合臺灣八達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開發新能源卡車電機及電控系統,后來也由于種種原因,并未如期推進。
在劉漢如看來,當前的新能源產業有點不接市場地氣,單靠補貼不可能持續發展,未來很有可能步光伏產業后塵。但新能源一定是發展趨勢,相對于純電動,他更看好混合動力,就目前而言,混合動力也更適合重卡行業。華菱星馬會積極進行新能源領域的布局,做好研發儲備工作。
深入營銷一線的一把手
在重卡行業,對銷售重視程度高的企業一把手不少,但能像劉漢如這樣事必躬親、深入到營銷一線的企業一把手可謂絕無僅有,以至于有人評價:“前有克強總理推銷高鐵核電,后有劉漢如推銷華菱星馬。”
“到市場找靈感,向用戶學習”,這是劉漢如頻頻走出去的目的。記者第一次近距離見到劉漢如是在2008年7月,彼時正是晚餐時間,但劉漢如卻不斷地接打著電話,吃飯也只是匆匆扒了幾口,敬業精神讓人欽佩。后來幾次見到,他也都是“一心多用”,往往同時處理多件事情。據悉,在華菱星馬內部,劉漢如也是大事小情都了然于胸。
也有人擔憂,過于凸顯個人英雄風采的企業一把手,會蓋住團隊其他人的光芒,而如今是團隊作戰的時代,沒有一個人可以單獨成功。現在看來,這種擔憂其實過慮了。劉漢如掌舵華菱星馬至今已經10余年,在這個過程中,華菱星馬團隊的成長有目共睹,現在的總經理助理葛曉生就是極好的例子。
記者第一次見到葛曉生是在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他作為陪同劉漢如進京的華菱成員之一,彼時擔任著公司售后服務經理。
半年后,記者到馬鞍山華菱工廠參觀時,葛曉生作為華菱將客戶“請進來”的主要講解領導之一,為客戶講述著華菱漢馬動力、變速箱及車橋的獨特之處。
葛曉生的沉著冷靜、嚴謹務實,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而人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正是因為華菱星馬人一貫的誠信務實,用戶才會在哪怕市場不景氣之時也對其不離不棄。
企業家應有家國情懷
在劉漢如看來,GDP的持續增長最終還是要靠振興實業,而制造業更是重中之重。“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描繪了藍圖,企業必須發力奮起。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自主品牌必須強大起來。“乘用車沒有奇瑞等自主品牌,合資品牌不可能把價格降下來,同樣,重卡行業沒有華菱等自主品牌,單純依靠合資品牌也沒有出路,用戶也難以獲得自己最大的利益。”劉漢如不止在一個場合如是說。
有人說,評價一位優秀的企業家,首要的是擁有家國情懷,這在任何時候都不褪色。正因為有家國情懷,本著讓“中國制造”崛起的夢想和目標,我國商用車行業的宇通、金龍、華菱等企業才沒有走“技術換市場”的老路,才讓自主品牌成為行業健康發展的助推器。
顯然,華菱星馬如果沒有劉漢如,將不僅是華菱星馬更是中國自主品牌的巨大損失。但值得欣慰的是,即使有一天劉漢如不再掌舵華菱星馬,“后劉漢如時代”也一定會繼續書寫輝煌。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劉漢如帶領下的華菱星馬已經打好了堅實的基礎,并正在開始步入收獲期。2014年,配裝漢馬動力的華菱重卡為4000輛,盡管2015年數量為4400輛,增長的絕對數量并不多,但在劉漢如看來,結構的變化卻是令人欣喜的。
2014年,漢馬動力主要應用在攪拌車領域,這還較多依托著華菱星馬的傳統優勢,而2015年,漢馬動力主要應用在物流領域,這種增長是一種更優質的增長,有利于提升漢馬動力的品牌知名度,補齊華菱星馬的短板,做大增量市場。
漢馬CM6D28 12L發動機
2016年,配裝漢馬動力的華菱星馬要賣到1萬輛,占到整個銷量的一半左右,到時就可以實現漢馬動力盈利。盡管絕對數量仍然不算太多,但這足以證明,漢馬動力已取得初步成功。未來要做的,正是沿著這條“鉆石組合”鋪就的新路勇往無前。
“搶奪”的市場哲學
對于華菱星馬而言,從出生起便面臨巨大的挑戰,來自進口、合資品牌的擠壓,還有國內同行的競爭。但華菱星馬硬是從市場夾縫中搶奪份額,依靠專用車異軍突起,站穩腳跟,并向“替代進口”進軍。
如果說最初華菱星馬搶奪的是部分進口品牌的市場份額,隨后華菱星馬搶奪的便是合資品牌及國內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在2016年商務大會上,華菱星馬也提出,2016年要重點搶奪港口牽引車、煤炭專線物流牽引車、危險品運輸車、快遞物流車、冷鏈物流車等五大細分市場份額。
同時,劉漢如強調,優勢市場不能丟,要在鞏固既有市場的基礎上開發新的市場,“新的要增長,老的不能丟”。對華菱星馬而言,即繼續鞏固南方市場的強勢地位,加強對北方目標市場的開發。
眾所周知,華菱星馬在南方市場特別是廣東、浙江等沿海市場的占有率非常高,僅深圳一地的年銷量就能達到上千輛,且華菱星馬憑借高端、高品質、高性價比深獲用戶好評。而廣東等地用戶在選車時相對更理性、更挑剔,但華菱星馬卻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忠實擁躉,足見產品和品牌的魅力。“未來的趨勢一定是,用戶選車更加理性,不僅關注采購成本,更關注全生命周期成本,而這恰恰更能彰顯華菱星馬的優勢。”
不過,劉漢如也坦言,國內重卡的很大一部分市場集中在北方,特別是在工程自卸車一瀉千里的2015年,這種狀況體現得更加明顯,必須靠北方市場特別是北方物流市場來獲得增量。他在市場調研中發現,僅山西一地,煤炭專線物流車就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所以,2016年的目標中,山西煤炭專線物流車要做到2000輛以上。
在2016年商務大會晚宴前,播放了電影《開國大典》的一個片段,將配音換成了華菱星馬2015年“雙十一”和“雙十二”期間試水電商的內容。而華菱星馬是國內第一家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家入駐天貓商城的重卡品牌,且在2015年嘗到了大甜頭,“雙十一”和“雙十二”活動中,分別斬獲530輛牽引車和123輛牽引車訂單。2016年,“推進華菱星馬互聯網電商銷售平臺建設”被確定為營銷發力的十大舉措之一,且排在第三位。
對于2017年實施的重型車國五排放標準,劉漢如直言,實施時間實際上比原來預期的推遲了。本來華菱星馬準備利用排放升級的機會進一步擴大市場優勢,“漢馬動力輕松實現國五沒問題!”
咬定自主人未老
最近,按照華菱星馬2015年度業績的預虧公告,有報道稱其已連續兩年累計虧損超過12億元。在2015年重卡行業哀鴻遍野的背景下,更顯自主發展之艱難。而此時的堅持就尤為可貴。
做自主的難,非親身經歷無法體會。在華菱星馬汽車集團2016年商務大會媒體溝通會現場,劉漢如半開玩笑地說:“現在讓我再干發動機,我還真不敢做,但干了不后悔。當時真的很有勇氣。發動機誰需要我也可以賣,變速箱、車橋都可以賣,我只需要留下研發中心等這些最核心的板塊,企業照樣能運轉。”
自主品牌重卡近年來所面臨的困境毋庸諱言,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這么多大型企業都走上或再度選擇合資之路。但華菱星馬卻選擇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路,自己干發動機、變速箱和車橋,而且竟然真的就干成了。
從選擇這條路開始,華菱星馬的競爭對手就不再僅僅是整車企業,還有發動機等核心零部件企業。“漢馬動力和變速箱的全部重要配件都來自世界頂尖廠商。我們這么點規模,卻能讓全球這么多頂尖供應商來和我們配套,這是一件為自主品牌提氣的事。”劉漢如言語間充滿了自豪。盡管現在就定義成功還為時過早,但用劉漢如的話說,“華菱星馬從此站起來了!”
即使現在回頭來看對2004年華菱重卡橫空出世的報道,仍然讓人心潮澎湃不已。“在劉漢如看來,成熟的斯太爾平臺不錯,但畢竟有點陳舊了,歐洲一流卡車技術好是好,但成本太高,市場容量有限。而華菱汽車通過與日本三菱扶桑達成戰略合作,簽訂了長達10年的合作協議,三菱同意將20世紀90年代后期及今后10年的整車技術滾動性地轉讓給華菱,技術領先、價格低于進口車及合資歐系車并擁有完全獨立知識產權的‘華菱’新重卡就此誕生。”讓當年的三菱心甘情愿把最新技術同步轉讓給新誕生的華菱,而且一轉就是10年,足見劉漢如的能耐。“一位領導者的魅力,改變一個企業的命運。”有人如是評價。
2007年8月,當俄羅斯媒體代表團專門到訪華菱汽車時,時任馬鞍山市委書記丁海中在會見代表團時講了一個小故事。故事中提到,有一家國外企業來馬鞍山尋求與華菱合作時,特別提出必須劉漢如當華菱的一把手,這樣合作馬上就簽,因為他們看好劉漢如領導下華菱的未來發展,也看好和充分信任劉漢如的領導能力。
而據悉,彼時馬鞍山市正考慮讓劉漢如出任副市長。一晃8年過去了,如今的華菱星馬已穩居中國重卡行業前十強之列,并且擁有了自己的完整產業鏈和核心技術能力,成為中國自主品牌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劉漢如這位畢業于合肥工業大學的高材生的領導下,華菱星馬正向著更宏偉的目標穩步前行。
“2016年,一大批企業可能會倒下去,我們希望通過練好內功,不僅造出好產品,更要降成本,在細分市場有所作為,使克服困難的能力進一步提升,能夠走得更長遠一些。”劉漢如強調。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在題為《路遙知“馬”力》的2016新年賀詞中,劉漢如如是說。華菱星馬將歸何處,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