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卡制造技術節節攀升:自動擋、輕量化、無人駕駛、新能源……各種“黑科技”層出不窮。
而隨著技術的升級,很多車企開始邁向另一個新高度:“人性化”,不少提升用戶幸福指數的技術產品競相推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卡友的“流動之家”——駕駛室的變化,從卡車誕生至今,卡車駕駛室可謂經歷了從“毛坯房”到“大別墅”的大改造。
座椅
早期的卡車座椅是貫通式的硬鏈接,坐墊和靠背是最普通海綿包層布,沒有安全帶、沒有頭枕,座椅和駕駛室之間沒有任何的減振裝置,更談不上人體工程學,活脫脫就是一個按在卡車上的“硬板凳”。
“那個時候開卡車遇到山路,能把你顛得神志不清,那才叫拿命在賺錢啊!”開了一輩子卡車,如今已經80高齡的老劉繼續說道:“不過那個時候,咱們貨車司機的社會地位可高了,走南闖北的,一回村就是‘大明星’!”
的確,在那個年代,貨車司機的社會地位相當于現在的“博士”,是人們口中的“百事通”、“大能人”!想必那些坐著“硬板凳”東奔西走的卡車司機們,也是“以中有足樂者”,自得其樂吧!
如今,“硬板凳”的時代早已過去,在市面上深受卡友喜愛的就是四點懸浮式氣囊座椅。這種座椅因其駕駛室的4個連接點都帶有減振機構,其抗顛簸的能力大大增強;加上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腰部設計和扶手,讓舒適性也極大提升;此外,還有的版本支持通風加熱功能,實現冬暖夏涼不是夢!“這座椅簡直豪華,我一天開下來,腰不酸腿不麻,真巴適!”卡友小陳說道。
方向盤
最開始卡車的方向盤要比現在的方向盤大得多,因為當時卡車并未配備助力系統,設計師只好將方向盤的直徑擴大,通過方向盤的杠桿原理以便于駕駛員較為輕便的操作,所以當時不少司機都是把方向盤抱在懷里,姿勢相當難受。而且早期的方向盤是采用的硬質塑料材質,手感很差不說,還不防滑,不少老司機都會纏上一圈一圈的膠帶來防滑。
而現在的方向盤大多滿足多方位可調節,其目的是滿足不同身材的駕駛者對方向盤與駕駛者在空間上的需要;并且采用皮質包裹層,在保證和提高機械強度與舒適性的同時,也起到了裝飾效果。
此外,方向盤加入的操作車載遙控器、音頻系統、語音控制、音響等多媒體按鍵也為卡友行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操作臺
在過去,車輛受制于工藝所限,車輛故障率較高,幾乎所有的駕駛室從設計之初,都是從方便維修上考量。
早期卡車的儀表臺線路很多都是外漏的,以方便檢修,毫無“布局”可言。而如今的卡車操作臺,多為環抱式設計,航空座艙式布局;風格簡潔,科技感十足;觸手可及的液晶大屏和各種操作按鈕,讓中控設計更加豐富多元。
當然除了以上變化,如今的卡車駕駛室還有諸多讓人意想不到的設計。就拿最近在卡友圈廣受議論的上汽紅巖新車型紅巖H6來說,它通過對駕駛室的科學布局,配備了車載冰箱、車載飲水機、手機無線充電臺以及超大臥鋪等等,這放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
總之,不難看出,以前的駕駛室是服務于車輛,而現在的駕駛室更多的是服務卡友。如今,當卡友登上愛車駕駛室,握起方向盤時,或許會感嘆時代的改變,但也正是這樣的改變讓卡友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一切變得更加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