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油是卡友們最常見的東西了,機油的潤滑性能是保證發動機能否正常運轉和長壽命使用的根本。下面就為大家分析一下油膜潤滑的原理,滿滿的全是干貨!
油膜潤滑
什么是油膜潤滑
老司機都知道開車要看住機油壓力,機油壓力是保證軸瓦正常工作的前提,機油的油膜將軸瓦隔開避免相對運動的兩個部件直接接觸,達到減磨的目的。這種潤滑方式就叫:“油膜潤滑”,也叫“全膜潤滑”。
機油粘度與節油
機油在流動的時候分子之間有摩擦阻力,分子內部摩擦阻力較大的機油我們就說它的粘度很大,分子之間摩擦阻力小的機油我們就會說這款機油較稀,機油內部分子間的摩擦阻力對于發動機的運轉來說完全是副作用。所以我們應該在保證潤滑效果(機油壓力)的情況下盡量選擇粘度低的機油,以保證發動機的動力性能與節油。
機油的抗剪性
機油在受到兩個摩擦面擠壓的過程中會變稀,同時機油溫度也會升高。這個對于機油的擠壓力就叫“剪切力”。機油對于這個剪切力的抵抗值就叫“抗剪切值”。對于機油的抗剪切數值有兩個指標:
(1)150攝氏度條件下的抗剪切性能;
(2)抗連續剪切穩定性。
不要以為這倆數值離我們很遙遠,可以簡單理解就是抗剪切性能差的機油看起來很黏,實際用一用就變得很稀很稀了。
在我們實際使用中很多時候會遇到涼車機油壓力很高,機器運轉一會機油壓力就會很低。或者涼車發動機聲音很安靜,熱車聲音很吵。這個時候就需要考慮是否機油的抗剪切性能不過關。
合成機油保證更佳油膜質量
上圖左邊是礦物油的分子排列,右邊是合成機油的分子排列。可以看到左側礦物基礎油的分子大小不一,疏密無致。右側的合成基礎油分子大小一致,排列有序。遇到高溫或者高剪切的時候礦物油分子會很快分開,使油變稀。而合成機油在高溫或者高剪切的時候油分子不會很快分開,粘度不容易下降。同時,低溫條件下礦物油分子會緊密的膩在一起,使粘度變大。
合成機油因為分子間一直都有合適的距離,在低溫條件下粘度變化不大。所以我們說合成機油高溫不稀低溫不稠,油膜質量受溫度影響較小,可以給發動機提供更好的潤滑效果。
機油粘度的選擇
如果軸瓦負荷過大,則需要將它倆隔開的壓力要更大,也就是說大負荷需要高的機油壓力。
如果軸瓦等需要油膜潤滑的部位配合間隙更大,則機油越容易流失。選擇內部摩擦阻力大的機油(高粘度機油),機油流失少,就能保證需要的機油壓力。
卡友牢記:
機油粘度等級就應該看熱車條件下的怠速機油壓力。
比方說發動機重載爬完一個大坡,看松開油門怠速的時候的機油壓力有多少。只要不低于使用手冊介紹的最低機油壓力,就可以認為這款機油是合格的。(需排除其它因素,比如發動機故障)
好的潤滑油應該是:
涼車和熱車機油壓力變化越小越好,涼車機油壓力不太高,熱車機油壓力不太低才是一款好機油。而這恰恰是合成機油最大的優點。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