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依舊,斯人猶在。
今天,是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誕辰120周年紀念日。
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總理任期,他鞠躬盡瘁,把人民放在心里,把個人置之度外。他身后沒有子女和財產,卻有十里長街百萬群眾灑淚送別……
“人民總理愛人民,人民總理人民愛”,這位為人民謀幸福的好總理,也將中國汽車工業托舉起來了。
當年,進入工業快跑時期的中國,在汽車工業方面臨著一項抉擇,那便是先搞卡車還是先搞轎車。顯然轎車是用來享受的而卡車才是實用的首選,在那個大搞建設的年代里卡車是那個年代的剛需。
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第一代國家領導人非常關注汽車工業建設,親自參與制定中國汽車工業的重大決策??梢哉f,中國卡車行業能有今天的繁榮發展,周恩來總理功不可沒。
在周恩來總理誕辰120周年這一天,讓我們一起追憶那段不凡歲月,說一說周恩來總理與中國卡車的故事,以寄緬懷之情。
周總理指示:“吉斯制造廠設于東北長春附近?!?中國結束了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成立了汽車工業籌備組,確定優先生產載貨汽車。
而關于汽車廠的選址,曾經也有過不少爭論。有人提議建在八百里秦川的西安,但年產3萬輛的汽車廠需用電24000千瓦/年,而西安只能提供9000千瓦/年,再修建一座新電站需要幾年時間;還有人提議建在首都北京,但造車需要鋼鐵20萬噸/年,而首鋼要5、6年后才能實現這個產量。最后,周總理指示:“吉斯制造廠設于東北長春附近?!?
在籌建汽車廠之初,人們曾將工廠稱為毛澤東汽車廠。后來,重工業部將其代號命名為汽車工業籌備組六五二廠,亦稱長春汽車廠。1953年6月,周總理向毛主席報告了汽車廠即將動工興建的消息,并請毛主席為汽車廠奠基題詞。毛主席揮毫寫下了“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紀念”,一汽由此得名。
終于,1956年7月13日,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試制成功,中國結束了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
第一批駛下生產線的解放牌汽車叫CA10型,同時也是新中國生產的第一款卡車。這是一款以蘇聯吉斯150為藍本制造的汽車,它自重3900公斤,裝有90匹馬力、四行程六缸發動機,載重量為4噸,最大時速65公里,經過改進,它更適合我國的路況以及大規模建設的需要。
周總理視察解放車生產線
周總理一錘定音;“二汽建在湖北十堰” 二汽廠址之爭最終塵埃落地
1952年年底,在一汽建設方案確定之后,毛主席就作出了“要建設第二汽車廠”的指示。次年,開始籌建,但正式開始建設,已經到了 1969年。在這期間,二汽經歷了“兩下三上”的漫長波折,在選址問題上,也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
二汽建設的主力軍都出自于一汽,鑒于當時火熱的“造反”形勢,一部分人回到了長春,在長春成立“二汽革命委員會”,沒有回長春的,則在十堰成立”二汽革命委員會”。一個要北建革委會,一個要南建革委會,兩派互相攻軒,誰也不讓誰,這就是二汽建廠史上有名的“南北之爭”。“ 南北之爭”攪和進“東西方案”之爭,一時鬧得烏煙瘴氣。
反對在十堰建廠的一方提出,用靠東邊的老營、丁營、青灰鋪、浪河店直到谷城的石花街取代靠西邊的十堰,其理由是,這里有大批三線軍工廠,軍工廠可以,二汽也應該可以;與之相對立觀點則認為,十堰方案符合中央精神,無需再動,這次風波也被稱為是東方案和西方案。
1968年11月,“文革”造成國民經濟嚴重下滑,很多工廠停工停產,很多三線工廠建設也陷入停頓,11月18日,國務院業務組召開會議討論解決辦法,周總理參加會議,在會上談到二汽選址至今仍在爭論之中,周總理表示了極大的不安和憂慮。第二天,周總理在國家建委關于二汽廠址的匯報上批示“可以確定在湖北省鄖縣十堰地區”。周總理一錘定音,二汽廠址之爭最終塵埃落地。
南汽造出中國第一輛輕型載重汽車 周總理曾親為其命名“躍進”
在中國汽車業內,南汽曾經與“一汽”、“二汽”比肩,公認是中國“三汽”。南京汽車制造廠是中國輕型載重汽車的“搖籃”,中國第一輛輕型載重車誕生于此。
時間追溯到1957年的冬天,天氣十分寒冷,然而,在南京汽車制配廠(南汽前身)的簡陋廠房里,卻是春意盎然,喜氣洋洋。職工們奔走相告,悄悄傳遞著一個大快人心的好消息:南汽要正式制造汽車啦!
1958年3月,僅花了五個多月時間,南汽人依靠自己的雙手,用極其簡陋的設備,就造出了中國第一輛輕型載重汽車。
喜訊傳到北京中南海,周總理等老一輩開國元勛聞訊以后,非常高興,周總理親自將其命名為“躍進”牌。
中國第一輛輕型載重汽車
在上世紀70年代初的抗美援越期間,躍進汽車作為援越物資開進越南,有力支持了越南人民的救國戰爭,越南人民至今還飽含極濃厚的躍進情結。為了使援外任務得以順利實施,周總理曾經多次找南汽同志開會,可謂關懷備至,嘔心瀝血。
在周總理的關懷下,中國首次引進法國貝利埃軍車技術,紅巖誕生
1965年,為了改變我國汽車工業“缺重”的局面,在周總理的關懷下,中法兩國簽訂了《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和法國貝利埃汽車公司就四款貝利埃重型汽車技術專利轉讓合同》,中國首次引進法國貝利埃軍車技術。
同年,四川汽車制造廠在重慶雙橋破土動工,我國第一個重型軍用越野汽車基地正式奠基。拉開我國第一個高起點、專業化的重型軍車生產基地建設序幕,同時 “紅巖”在川汽誕生。之所以選址重慶,是因為重慶有較強的工業實力以及優越的地理位置,當時已成為“三線”兵工企業的所在地。
CQ260投產
在1965年至1976年期間,紅巖先后試制出六種車型,紅巖CQ260、紅巖CQ261汽車實現批量生產,主要用于軍用裝備,其后又相繼試制出導彈裝配車底盤、自卸汽車、65t汽車吊底盤等國防和經濟建設急需的車輛,那時,紅巖CQ261和其他車型一起構成了我國第一代重型軍用裝備主力,扭轉了重型武器牽引車不相匹配,小車拉大炮的狀況,對國防建設和經濟發展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推動了國內整個汽車工業的迅速發展。
紅巖CQ261坦克運載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