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起,國內雨后春筍般的出現了很多貨運APP,隨著時間的推移,貨運APP開始細分出長途干線領域和同城領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個細分無非是解決長途干線大卡車和短途同城小貨車的定位區別而己。其實從產品角度而言,這兩個領域的區別遠非長和短能夠概括,而是有很多本質上的不同,這些不同決定了兩個領域的產品在玩法上的南轅北轍。
今天,我們就來數數長途領域和同城領域的APP有哪些不同(以下簡稱長途產品和同城產品)。
1、交易標的不同:
長途產品的交易標的是配貨信息,黃牛把信息賣給司機,司機拿到信息并付信息費給黃牛后,交易結束。后面的運輸過程,己經在不長途產品的范疇之內了。
同城產品的交易標的是貨物本身,同城運輸領域由于貨物周轉率高,導致信息的時效性短,因此沒有信息黃牛這種第三方角色存在,而是發貨人和司機之間的直接交易,發貨人發布運輸需求,司機承運,因此同城產品的交易標的是貨物本身,整個運輸過程是在同城產品的業務范疇內。
小結:長途產品交易信息,同城產品交易貨物。
2、交易雙方的角色不同:
長途產品上,司機是買家(出錢方),要向黃牛付信息費,而黃牛是賣家(收錢方),向司機出售配貨信息,收取信息費;
同城產品上,司機是賣家(出售自己的運力),向發貨人收取運費;而發貨人是買家(購買同城運輸服務),要向司機付運費。
小結:本質上,長途產品和同城產品都在服務各自的買家需求而非賣家需求,要讓買家花錢花得爽。因此,長途產品把司機當成用戶,圍繞司機打造一系列服務;而同城產品把發貨人當成用戶,圍繞發貨人的需求設計產品。
3、交易的關注點不同:
長途產品由于核心用戶是司機,因此會更關注如何滿足司機的需求,海量的配貨信息、一站式的司機吃住和卡車服務是關鍵;
同城產品由于核心用戶是發貨人,因此更多關注如何為發貨人提供確定性的運輸服務,交易的放心程度、運力的可控性和服務標準化成為了關鍵。
小結:長途產品更關注面向司機的海量、優質的信息提供,而同城產品更關注運輸服務的確定性。
4、交易的區域半徑不同:
長途產品中的運力是長途大卡車司機,活動范圍廣,今天在杭州配貨,過幾天可能就拉貨到天津去了;同樣,一個遠在福建的司機,很可能過幾天就移動到了四川;
同城產品中的運力是是小貨車司機,活動范圍窄,上海的小貨車司機基本上這輩子都不可能來杭州拉同城貨;甚至一個杭州城北的司機,一年都主動來不了城南幾趟。
小結:長途產品是全國市場,司機大范圍移動,所以模式的成立需要海量的司機會員;而同城產品是區域性市場,司機只在區域小范圍內移動,因此非區域內的司機會員意義不大,貨物成交筆數的意義反而更大。
5、交易的延展性不同:
長途產品的2B屬性更加明顯,目前基本上是黃牛和司機唱二人轉,C端用戶難以參與進來,因此長途產品向C端的延展的難度會大一些;
同城產品除了2B屬性之外,還有不少2C的屬性,除了物流和制造業領域的用戶會有同城運輸需求之外,小商戶、微電商、甚至個人也有不少需求,且呈現出典型的2C特性(隨機、離散、無熟人交易關系或無所謂是否熟人交易)。
小結:隨著供應鏈柔性化的大趨勢,小批量多頻次短距離的貨運需求會越來越多,同城產品由于天生自帶2C屬性,互聯化的進程會更明顯一些。
以上五個不同,最終帶來了兩類產品在產品價值體現的差異:
長途產品的價值體現在海量配貨信息+海量商戶+海量司機上;
而同城產品的價值體現在每日成交的訂單數上,因為,同城產品是一個貨物承運平臺,發貨人使用它是為了滿足自身的貨物運輸需求。而只有每日訂單成交數,才能真正體現出同城產品“每日接觸客戶的次數”以及“每日滿足客戶需求的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