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在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日前,記者從湖南海驛集團獲悉,海驛智能物流云平臺預計今年10月31日全球同步上線,平臺投用后,可實現“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可直接減少50%以上的公路貨運空耗,避免1/3以上的庫存損失,減少碳排放15%以上,對物流行業的增長貢獻超過25%。
記者近日獲悉,這一集合了中科院云計算中心、國家超算中心、軟通動力等頂尖資源的智能物流云平臺,將被打造成為全國首個集倉儲、運送、交易等物流全產業鏈一站式服務的線上線下交易平臺,以先進的信息化技術,促進全國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的轉變。
據介紹,2014年12月26日,落戶于長沙縣干杉鎮的全國首個智能物流云服務平臺—海驛智能物流園正式動工建設。
減少空駛率,降低物流成本
數據統計顯示,近年來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8%,而發達國家的這一數據僅為9%左右,反映出中國經濟社會運行的物流成本仍然較高。那么原因到底在哪里?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臺董事長、湖南物流職業學院院長文振華認為,貨運的空駛率是主要原因之一。
“假設一輛車從哈爾濱運貨到廣州,貨送到了一般都是空車返回,油費、過路費等等加起來得7000元左右,可實際上是單程路徑的貨運付出了雙倍成本。”空駛率居高不下,不僅增加了成本,還使得安全隱患增多,“部分貨運司機為了利潤最大化,不惜鋌而走險,超限超載。”文振華表示,空駛率高的主要內因在于信息不對稱,而海驛的智能物流云平臺,則是打破信息孤島的利器。
物流企業登陸海驛的平臺,即可查詢到海量的貨運需求。同時,平臺還會根據企業發布的信息,自動撮合車輛返程時的物流需求。這樣一來就大大降級了空駛率,同時也可使得物流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第三方支付,貨到付款有保證
湖南省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張龍發認為,傳統物流服務,普遍存在“交易難、監控難、管理難、結算難”,以及“環節多、費用多、違約多”,“三多四難”對物流相關企業的經營管理造成極大的困擾。
這其中的一些困難其實在國內電子商務的發展初期也比比皆是,然而,隨著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開發和運用,許多問題都迎刃而解。如今,海驛的智能物流云平臺業引入支付功能,把線上的交易體系,與線下的實際行為相結合。
“收貨企業首先把貨款支付給第三方,然后等貨物運到并查驗完畢后,再確認付款,這樣就能很好的保證交易的公平性和安全性。”負責平臺技術研發的軟通動力企業金融事業部總監崔亦濤說到。
建誠信體系,降低融資門檻
對于物流行業的中小企業來說,融資難是他們最大的瓶頸,而融資難中的關鍵在于缺少抵押物。
“我們融入了中國人民大學吳晶妹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打造的物流行業誠信體系,對平臺之上的物流企業進行誠信定級,然后提供融資服務,誠信等級越高的,融資的門檻越低。”崔亦濤說,海驛之所以這么有底氣,也正是他們的模式獲得了銀行、P2P等金融機構的認可。
站在海驛智能物流云平臺背后的“巨人”,還不止金融機構。目前該平臺已與中科院云計算中心、國家超級計算機長沙中心云計算與大數據項目團隊進行了合作。云平臺的海量存儲加上超算中心每秒億萬次的運行能力,將共同組建成為這一平臺穩定運行的堅挺后盾。
據了解,海驛智能物流云平臺預計今年10月31日全球同步上線,平臺投用后,可實現“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可直接減少50%以上的公路貨運空耗,避免1/3以上的庫存損失,減少碳排放15%以上,對物流行業的增長貢獻超過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