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復工復產按下“快進鍵”,如何防范渣土車等工程運輸車輛“舊病復發”?4月起,江蘇省公安交警部門在加大整治力度的同時,利用科技手段給全省13萬多輛工程運輸車輛再緊“緊箍咒”。6月,該類車輛顯性交通違法行為比4月下降兩成,死亡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48.6%、50%。
工程運輸車輛發生的所有傷亡事故中,因盲區造成的事故占比最高。渣土車整治的重要一環,就是解決車輛右前方2米范圍視覺盲區問題。
“聽到報警器提示右方有人時,心里咯噔一下。”南京市江寧區一家渣土運輸公司駕駛員周玉軍回憶說,7月5日晚10時30分,他駕駛渣土車從地鐵7號線某施工工地剛拐上主干道,駕駛室就響起右前方有人的急促報警聲。
以往,習慣夜里駕駛的渣土車司機都是憑著經驗右拐彎。“高科技讓盲區有了‘眼睛’。”開了近5年渣土車的周玉軍告訴記者,現在開車上路心里更踏實了。
今年以來,南京交管部門全面推行貨車“一慢二看三通過”,給全市2000余輛渣土車裝上“眼睛”。同時,聯合省計量院制定《車輛右側盲區檢測系統技術要求》,研發試點2套貨車右轉不禮讓抓拍設備,抓拍右轉不禮讓違法637起,倒逼貨車右轉禮讓成為駕駛素養、行車規矩。
“全車安裝6個AR攝像頭,從各個角度監測靠近車身的人車物,右轉彎盲區監測擴大至3米范圍,并實時提醒駕駛員。”南京泰晟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田海霞介紹說。盲區監測數據將傳輸到運維方、運輸企業以及監管部門。“動動手指打開微信小程序,就能看到車牌號對應的實時現場視頻。”田海霞現場演示,車輛行駛位置、速度等實時數據通過手機一覽無余。
破解渣土車治理難題,從根源上扼制違法現象,讓渣土車等運輸車輛長治久安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開展整治以來,江蘇省公安交警部門全面開展交通基礎信息大排查,在省級層面實現工程運輸車輛、駕駛人、施工工地、通行線路、運輸企業等數據信息的全面采集、實時共享。同時,依托全省“工程運輸車監管系統”,進行全流程、閉環式跟蹤監督管理。
夜間出行、成群結隊、超速闖燈,種種“惡習”,如何管控?交管部門全面建立落實通行證“黑名單”管理制度,對有闖紅燈闖禁行、超速超載、號牌和放大號不清、非法改裝、發生亡人交通事故,以及衛星定位監控發現的交通違法違規問題記錄等“黑名單”管理情形的,30日內暫緩核發通行證。
蘇州試點電子證照管理,所有已準入的渣土運輸車輛安裝RFID電子芯片,將卡口過車數據與渣土車名錄、通行證辦理名錄進行比對,及時識別渣土車闖禁區、無證通行等違法行為,采取針對性管理措施。同時,通過數據共享交互,定期將渣土車違法、事故情況抄告市城管局、交通運輸局,實行多頭聯合監管,為渣土車運行套上一道“緊箍咒”。
江蘇省省交警總隊總隊長陳玉峰提出,交管部門要與住建、城管、生態環境、交通運輸等部門加強信息互通,推進平臺對接,打造共享共用的“互聯網+監管”體系,實現多部門“實時監控、違規提醒、軌跡倒查、資源共享”的聯合監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