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車場的角落里,一輛老車不知道停在那里多少年了,車內車外已經被灰塵淹沒,車頭上赫然有著“紅巖”二字,讓旁觀的人
1965年,為了改變我國汽車工業“缺重”的局面,中法兩國簽訂了《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和法國貝利埃汽車公司就四款貝利埃重型汽車技術專利轉讓合同》,其中包含了貝利埃GBU系列6X6越野汽車。
當年,在重慶雙橋成立了“四川汽車制造廠”(上汽紅巖前身),用于生產專業的重型軍車。
1966年6月,四川汽車制造廠在法國貝利埃GBU車型基礎上生產的紅巖CQ260型重型越野汽車試制成功。1968年改型為CQ261,1971年7月投入批量生產。
CQ261駕駛室可乘坐6人,越野載重6噸,越野牽引力10噸。CQ261使用柴油發動機,最大功率200馬力,最大扭矩為85公斤米,最高車速為61Km/h,百公里油耗50升。
而衍生產品CQ261Q/25型——6x6牽引車列車總重可達64.5噸,最高車速雖然僅為45Km/h,但發動機最大功率達到了250馬力,最大扭矩則為105公斤米,油耗則為驚人的每百公里84升,可謂是油老虎一個!
但就是這樣的大力士越野車,曾經被我部隊官兵稱之為“紅巖神炮”。
就在1984年,當時正值對越反擊戰老山戰役的關鍵時刻,因為老山戰場山高路陡,戰場急需的重型裝備如炮彈和火炮等都無法順利送到戰場。
就在這緊要關頭,一輛輛紅巖CQ261越野卡車承擔了運輸任務,最終這些紅巖CQ261穿越重重炮火,將重型裝備送到了老山戰場,并及時送去了火炮和彈藥,為我軍取得老山戰場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后來,部隊官兵為紅巖軍車炮隊樹立了“紅巖神炮”紀念碑,以贊揚紅巖軍車的貢獻。
然而,昔日的戰神之車如今已經埋沒在塵埃中。
覆蓋滿灰塵的駕駛室雖然陳舊,但不能掩蓋該車設計的工業感,布局明晰,儀表盤雖然簡單而操作性強。每一個按鈕都對應著一個功能,雖然這些功能與現在的車輛對比沒有什么可比性,但當時而言已經足夠強了。
據知情人解釋,這輛車是一座礦山用過的退役軍車。為了多載重,甚至連鋼絲繩限位器都用在懸架上了。厚厚的鋼板彈簧懸架,展示著這輛車的錚錚鐵骨。要知道,在過去那些年代,承重3噸的卡車容易找,像紅巖CQ261這樣的6噸越野車很少見。大家都知道,稍加改造,拉個10多噸的礦石,根本不是問題。
站在紅巖CQ261的面前,總是讓人回想起它最輝煌的時刻。當年大閱兵,就是紅巖CQ261,拉著我軍最新的重型裝備從首都廣場昂然走過。
今天,在云南保山,一輛紅巖CQ261還活躍在大山里,雖然這輛車的外觀早已變得銹跡斑斑,就連駕駛座的靠背也被磨得破舊,但今天已經富甲一方的車主陳太興最初就是靠著這輛“破破爛爛”的紅巖CQ261退役軍車發家的。
從2004年接手這輛退役的紅巖CQ261,這輛車在陳太興手里已經使用超過十六年了,如今這輛紅巖CQ261依舊能正常啟動,車主說:“沒有它走不了的路,沒有它爬不了的坡。”
紅巖CQ261,真正的不老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