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在中國汽車工業還未成熟之際,“開大車”是讓人羨慕不已的職業。那時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想要成為一名貨車司機往往需要“托門路”。豐厚的待遇、高昂的運費“開貨車”一度成為最有前途的工作。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雖然物流行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比例,公路運輸每年完成了數百億噸貨運量,但是近年來,貨車司機的“榮耀”正在褪去。運費越來越低,成本卻在不斷上漲、貨源難找、限行、車輛淘汰排放升級等已經成為貨車司機必須面臨的問題。
現在開貨車還有發展前(錢)途嗎?
今天有一位想入行的讀者提問我們,我們的回答是散戶不好干,對此,有不少讀者也跟我們持相同觀點。
如今開貨車還有發展“錢”途嗎?
當然最有發言權的還是這個行業的從業者,聽聽“過來人”的觀點吧。
從回復中不難發現,多數貨車司機對于當前職業前景呈現消極的態勢。尤其是對于個體司機在沒有固定貨源的前提下,多數老司機列舉出了遇到過的種種不利因素以及運輸過程中的“辛酸史”。簡而言之:“在沒有固定客戶和貨源的前提下,不建議貿然入行。”
記者了解到,目前貨源減少、運力過剩、惡意壓價、油價、高速費用、油耗子等已經成為貨運行業的“頑疾”。其中,競爭中的惡意壓價普遍存在。貨運行業入行難度可謂是“零門檻”。尤其是近年來我國汽車工業的日漸成熟,買車不再成為難事,造成貨車的保有量持續上漲,據網上數據顯示,2018年貨車銷售量已突破110萬輛。
同時,受國家環保政策影響,關停一部分企業、煤礦關停、鋼廠關停。原本拉煤拉鋼的車輛分流進入普貨市場,加劇了市場的競爭。“僧多粥少”的普遍存在,也間接導致卡友之間“相愛相殺”的惡意壓價。
另外,有卡友認為開貨車跑運輸不過是個謀生的手段,談發展前途未免目標有些遠了。正所謂“360行行行出狀元”,在任何職業的發展中總是挑戰與機遇并存,發展前途和職業無關,人發揮的作用是決定性因素。
眾所周知,貨車司機在以駕駛員為職業的工作中,經常要四處奔波,不能時刻照顧到家庭并經常晝伏夜出,工作比較辛苦。因此,也有卡友認為未來貨車有望被“無人駕駛”卡車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如今的貨運行業存在種種弊端,但是在過去的一年也切實的出現了眾多有利政策。掛車購置稅減半;交通運輸業增值稅率降低一個點;倉儲設施用地土地使用稅減半征收;貨車年審、年檢和尾氣排放檢驗“三檢合一”穩步推進;取消4.5噸以下貨車的“兩證”;取消省界收費站等具體利好政策均在逐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