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柴全系列國六動力亮相上海車展 譚旭光參觀展會
不久前,濰柴相繼在上海國際車展和北京道路運輸展,展示其全系列國六產品,震撼全場。作為國內國六產品最早研發、配套的企業,其國六譜系的完善,必將推動行業排放升級的步伐。
相比業內某些主張推遲國六實施的聲音,濰柴在引領市場趨勢和法規升級上,更顯“實力派”的利落。
梳理濰柴近幾年的產品信息會發現,除了率先發布國六動力,自2015年推出業內首款13升發動機WP13,讓行業一步跨入500+大馬力時代,濰柴在產品的推陳出新上動作頻頻。
2016年發布首款H平臺產品,B10壽命180萬公里/30000小時,是目前行業柴油機壽命的最高標準;2017年初,銳動力 N系列發動機 WP3N、V型8缸17升發動機WP17、博杜安 V型12缸超大扭矩船用動力12M26,以及僅曝光參數未露真顏的H平臺15升產品等,“小荷才露尖尖角”,就讓行業“老司機”大呼過癮。
這些新品,加上濰柴于2016年啟動的“邁向高端”項目,其發動機產品未來的發展軌跡和市場定位,頗令人期待。
機制變革孕育強大的“新動能”
邁向高端 濰柴高端發動機項目啟動會 譚旭光發表講話
產品高端化的背后是機制和人才的強力支撐。
“我們堅持問題導向,引入創新激勵、項目管理、組織變革、虛擬產值等工具,搭建了目標導向的考核激勵機制,建立了更加適合創新創造的研發體系。”濰柴董事長譚旭光在2016年集團的科技創新表彰大會上,將研發機制的改革成果列入了濰柴近10年以來取得的主要科技創新成就之一。
多年的創新與變革,濰柴的研發機制營造起了鼓勵探索、寬容失敗、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
“只要有想法就可以申請,失敗了不追責,成功了額外獎勵。”濰柴動力發動機技術研究院工程師李丕茂告訴記者,從2016年起,公司拿出專項資金設立專家創新孵化項目,他牽頭申報的“柴油機分缸控制策略開發”項目,獲得了每年90萬元的資金支持。
2013年濰柴發動機技術研究院的組織創新項目正式落地,這是濰柴研發機制改革的征途上需濃墨重彩的一筆,曾一度被國內的人力資源圈內人士奉為“經典案例”。項目以績效產出為核心,通過搭建任職資格、績效管理、薪級評定、組織診斷等體系,解決技術人員的薪酬和晉升問題——以能力而非資歷評聘崗位,以量化績效決定薪酬,以績效產出、組織貢獻、專業能力、通用素質等打通晉升渠道。
項目落地以來,幾經磨合,愈發成熟和煥發活力。張成強,目前系濰柴發動機技術研究院測試技術室負責人。兩年前,由于在試驗臺架自動化智能測控系統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技術創新,他獲得了破格晉升認證。認證后張成強薪酬晉升5檔,漲幅達24%。
據了解,張成強并非個例。在濰柴的研發隊伍中,因業績突出獲破格晉升者比比皆是。
在任人唯賢、唯才而非資歷、背景的機制下,濰柴的科研隊伍呈現出了年輕化和精英化的特點。濰柴發動機技術研究院的電控、NVH等眾多團隊,85后、90后早已是技術攻關的骨干力量。公平透明開放的機制,也吸引了不少行業高端人才、海歸精英投其麾下。據不完全統計,濰柴累計引進中高端人才達300多人。
在濰柴的科技人才隊伍中,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6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9人被評為泰山產業領軍人才,1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眾創機制下全球資源皆為“新動能”
濰柴集團科技創新大會
除了大膽革新內部的研發機制,濰柴還在“引入外援”,建立協同研發、眾創空間等機制上也頗有作為。
在“打造開放合作創新模式,整合全球資源為我所用”思路的指導下,濰柴探索出“以我為主,鏈合創新”的研發模式——以產品為載體,建立開放、共贏的關系,形成具有強連接效應的利益共同體。
截至目前,濰柴已與110家上下游企業共同打造“研發共同體”“應用共同體”,構建了以動力總成為核心的產業眾創生態圈。
在產學研聯合創新方面,濰柴也如魚得水,陸續主導成立了“內燃機可靠性國際技術創新聯盟”“全國內燃機標準化委員會可靠性工作組”“全國內燃機混合動力系統工作組”等。同時,建立博士后工作站,與海內外著名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建立戰略合作,確保技術平臺始終跟蹤世界先進水平。
2016年8月,濰柴卡車動力總成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獲批成為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示范單位。該空間圍繞整車匹配及動力總成集成優化、發動機性能與可靠性的提升、發動機關鍵零部件的研究與開發等方面進行攻關,開發項目、吸引創客,提供個性化、定制化、專業化服務,促進眾創空間與濰柴之間的良性互動,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資源整合的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