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下稱“冷鏈委”)組織的“百家媒體看冷鏈”活動在北京舉行,冷鏈委秘書長秦玉鳴表示,中國農產品市場目前之所以存在“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的不合理現象,究其原因是農產品產地預冷設施和冷鏈運輸體系不完善,導致農產品售賣周期過短,在流通過程中損耗嚴重。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忠付向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記者介紹,以前談食品安全或強調生產環節,或聚焦終端零售和餐飲,物流安全一直被大家所忽略。而所謂物流安全,第一體現在運輸和配送環節,車輛是否在合格的衛生和溫度環境下運輸配送;第二體現在倉儲環節,食品運到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后,食品的接收和儲存是否在合格的衛生和溫度環境下完成,是否有信息化追溯手段進行把關。“我們的易腐食品要求全程的運輸、交接和儲存始終在冷鏈環境下,這樣才能保證食品的安全、新鮮度以及營養度,這是食品安全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據研究發現,控制易腐食品安全的關鍵是控制微生物的生長速度,而控制微生物的關鍵就是控制溫度,溫度每升高6℃,食品中細菌生長速度就會翻一倍,貨架期縮短一半。有時候我們買的冰激凌變形了、酸奶外表有水珠、買的速凍餃子一煮就爛了,這些其實都是冷鏈斷鏈的結果。”崔忠付向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記者表示。
崔忠付還從冷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及改善“農產品難賣、老百姓難買”兩個方面,介紹了冷鏈對于保障食品安全的價值及重要的社會意義。并針對我國當前與發達國家在冷鏈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了媒體及行業應該關注的三個看點:一是我國冷鏈基礎設備設施落后,而且功能失衡;二是冷鏈標準缺乏監管,企業執行力度差;三是冷鏈理念薄弱,食品安全意識不強。
另據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記者獲悉,2014中國(鏡泊湖)國際農產品冷鏈物流峰會將于9月18-19日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鏡泊湖舉辦,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海華則重點介紹了黑龍江省和牡丹江市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必要性和資源優勢。她希望本次峰會的舉辦可以搭建農產品冷鏈貿易、信息平臺,揭示農產品冷鏈發展新趨勢,加強農產品冷鏈技術和業務交流合作,共享國際、國內農產品冷鏈資源,促進黑龍江農業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