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擬對《輕型汽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六階段)》進行修訂,旨在解決現行標準實施過程中暴露的多重問題,進一步強化機動車污染治理,填補監管漏洞,并適應新能源汽車及特殊車型的技術發展。以下是此次修訂的主要目的和重點內容:
1. 強化機動車污染治理
填補監管漏洞:現行標準在實施過程中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部分車企通過軟件標定篡改逃避排放檢測,三軸六輪等特殊車型缺乏適配測試設備,混合動力車的“三電”系統(電機、電池、電控)未被納入技術框架等。修訂后的標準將填補這些監管漏洞,確保所有車型都能被有效監管。
軟件作弊管控:修訂后的標準將加強對軟件作弊行為的管控,明確要求生產企業向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送軟件標定識別碼(CALID)和軟件標定驗證碼(CVN)等數據,防止生產企業對已銷售車輛的軟件標定進行非法修改。
2. 適應新能源汽車及特殊車型的技術發展
混合動力車監管:修訂后的標準將混合動力車的“三電”系統(電機、電池、電控)納入技術框架,確保能夠準確評估混合動力車的真實排放水平。
三軸六輪車型測試:現行標準未明確規定三軸六輪輕型車的排放測試方法,且國內缺乏適配的六驅底盤測功機設備。修訂后的標準明確,三軸六輪輕型汽車在沒有適用的六驅模式底盤測功機的情況下,可依據給定的方法在四驅模式底盤測功機上進行排放檢測。
3. 與排放召回制度深度銜接
故障維修數據上報:修訂后的標準要求車企按月上報排放質保件的故障維修數據,取代此前“故障率超4%才上報”的寬松條款,以配合《機動車排放召回管理規定》,及時發現潛在排放缺陷。
樣車及ECU封存要求:修訂后的標準調整了試驗樣車及電子控制單元(ECU)封存要求,取消生產企業可自行封存內容,僅保留在檢測機構封存備查要求,確保樣車和ECU在封存期間不被調整。
4. 推動汽車行業綠色轉型
倒逼企業技術創新:新規落地后,車企需升級檢測設備、加強軟件管理和數據備案,短期內可能增加合規成本。但標準趨嚴將倒逼企業技術創新,尤其是在電控系統和排放策略優化領域,長期利好行業高質量發展。
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通過嚴格的排放要求,鼓勵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推廣,加快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車的轉型。
5. 改善空氣質量
減少移動源污染:隨著固定污染源(如大型電廠、石油化工等)被嚴格管控,移動源污染問題逐漸凸顯。修訂后的標準將有效減少機動車尾氣排放,助力城市空氣質量的提升,特別是在污染較重的地區。
6. 加強監管和執法
明確責任:修訂后的標準將明確生產企業、檢測機構和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責任,確保排放控制相關參數的管理不失控,防止非法更改標定等行為。
完善溯源鏈條:修訂后的標準將完善溯源鏈條,確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在事后監管中能夠有效鎖定結果并形成合法的證據。
總結
此次修訂旨在通過更嚴格的排放控制、填補監管漏洞、適應新技術發展,推動汽車行業向更環保、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同時改善空氣質量,保障公眾健康。修訂后的標準將進一步提升我國輕型汽車排放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促進汽車行業的技術創新和綠色轉型。綜上所述,在當前國家嚴厲打擊違法行為的背景下,檢驗機構若想存續發展,必須在遵守法律、提升技術、優化服務、加強管理、建設誠信體系和配合監管等方面全面發力。唯有全面提升綜合實力,方能在市場上穩固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