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卡友在“貨車幫”上接到一筆訂單,是將一車西瓜從新疆拉到惠州,和貨主約定好的運費2萬2千元??韶浳餃蕰r送達后,貨主卻拒絕支付剩余運費9千元,還向于師傅索賠一萬多元。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兒呢?
7月15號上午,記者來到水口東景農貿市場,只見于師傅的貨車依舊停在市場中央。靠近貨車兩步,一股腐爛味撲鼻而來,四處散落的西瓜,有的開裂、有的淌水、有的發霉發臭,令人心疼。
于師傅告訴記者,7月6號他在“貨車幫”平臺接的訂單,將一車30噸的西瓜,從新疆精河縣拉到惠州,運費是2萬2,收到貨主1萬3的預付款后,于師傅第二天就裝貨發車,并在五天后,準時把貨物送到水口東景農貿市場,但打開貨車車斗一看,發現有的西瓜爛了。
記者:當時爛得厲害嗎?
于師傅:當時不厲害,沒有幾個。但現在已經放了四五天了,本身這個瓜夏天摘了以后,它自己也有成熟期嘛,放著放著就爛了太多了。
記者:爛了大概有多少?
于師傅:都有兩千多斤吧。
當時貨主發現西瓜壞了后,立馬提出不滿,為了減少損失,雙方同意先賣瓜其它后談。
四天之后,大部分西瓜賣出,只剩4噸左右。就在此時,貨主不僅拒絕支付9千元運費尾款,還向于師傅索賠1萬3千元的瓜果損壞費。
于師傅對此表示不能接受。在他看來,西瓜變質除了果瓜自身太過成熟外,還與貨主擅自加載加量不無關系。
于師傅表示:“我們訂的是30噸,我們訂了合同,買了保險,就是我到這兒以后啊,我一過秤,這邊檔口的人告訴我,你這是34噸瓜,超(過)30噸了,導致瓜里面太熱了,它自己自然熟了,爛掉了。”
記者隨后聯系到仍在外地的貨主羅先生。他表示,西瓜從新疆經過四五千公里的長途運輸,損壞兩三千斤都屬正?,F象,可他在卸貨時,發現車廂里全是水,用來墊底的稻草也濕透了,因此他判定整車瓜在運輸過程中,淋雨了。
貨主羅先生說,這批西瓜是以每斤9毛錢收購的,34噸總收購價為5.9萬元,原本打算賣10萬元以上,可如今因為整車西瓜淋過雨,導致瓜肉不脆,價格賣不起來,30噸只賣了4.6萬元,連本帶利還虧1.3萬元,羅先生認為這筆損失應該由貨車司機承擔。
不過于師傅卻說,他在整個運輸途中,并沒有遇見雨水天氣,車廂的水是西瓜爆裂時留下的。
對此,律師則表示,相關責任劃分,還要看雙方的證據。貨主要取證西瓜確實被雨淋了,可以查一下貨車走的路線上有沒有下雨,天氣里面有沒有記載;如果下雨了,卡友也要取證,在下雨時做了防御措施。以此來論證誰存在違約行為,并承擔相應的責任。
團長覺得,一開始簽訂的30噸合同,結果給裝了34噸西瓜,貨主裝貨時已經違約在先了。另外,貨主不能因為瓜肉不脆,就自己斷定是被雨淋的,更不能因為賣不上價,就讓卡友承擔連本帶利的虧損。賣了高價卡友不能多得一分,賣了低價虧損卻讓卡友擔著,想做沒有虧本的買賣,哪有這么好的事情呢?
另外,貨運平臺也應建立良好的糾紛處理機制,積極幫助解決雙方的矛盾,并且要做到不偏不倚,平衡好雙方的利益,減少雙方解決矛盾的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