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上汽集團、上港集團和中國移動聯合宣布,正式啟動全球首次“5G+L4級智能駕駛重卡”示范運營。
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項目積極助力洋山港加快建設成為具有全球領先水平的智能港口,有望將東海大橋的通行能力提升100%,相當于“新建一座東海大橋”。
東海大橋上,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的“安全員”玩起了花手。因為搭載無人駕駛技術,智能重卡上的“駕駛員”叫“安全員”。
一流的團隊造一流的車
早在智能重卡示范運營項目立項初期,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就極為重視,要求上汽紅巖和其他相關企業部門負責人要“調集精兵強將,靠前指揮”。陳虹深知,眼下正在面臨的這場“大考”,其實考的是上汽在5G時代的“生存能力”。從技術發展角度看,5G技術極有可能催生“物聯網生態”的發展,從而推動汽車成為新的智能中樞。有時,他甚至為此夜不能寐。項目領導組成員向記者透露,“我們在最初的幾個月里,幾乎每兩周就要向董事長進行一次詳細匯報。”
一流的團隊,才能造出一流的車。臨港無人駕駛測試基地,匯聚了全國最先進的汽車智能駕駛技術人才。
“洋山深水港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示范運營項目有6大技術團隊,400余人共同參與。其中,前瞻技術軟件工程師團隊有近100人,平均年齡在二十八九歲。”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項目負責人之一,上汽商用車事業部副總工程師說,“通過這個項目,我們培養鍛煉出了一支能打實戰的隊伍。”
早上七點半,空曠的臨港基地,空氣微涼。剛扒拉了口早飯的王強拿著記錄本,開始了一天最早的“點檢”工作。他來自上汽商用車技術中心樣車試制科,他們是最早接觸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的一批人。
攝像頭有沒有弄臟,接線有無松動?來到這里差不多四個月的時間里,王強一遍遍重復著一些動作,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上的每一處細節,他都了如指掌。“車上大大小小的感知雷達加起來有83處,全部檢測時間約半小時。”王強拿起噴壺清洗雷達,就像戴眼鏡的人把鏡片擦干凈一樣。他笑著說,“這可是最棒的智能重卡,能為它做好保障工作,大家心里都很自豪,熱情也很高。”
“洗漱完畢”的智能重卡還不能馬上上路。剩下的半小時留給上汽前瞻技術研究部的工程師們。他們登上重卡,對車上的軟件再次進行檢測。
“項目研發最緊張的時候,幾乎隔夜就會有新軟件出現,需要及時刷新。雖然現在已趨于穩定,但每天的軟件檢查環節依然要保證。”上汽集團前瞻技術研究部智能駕駛分部高級經理張顯宏介紹,“從四月份到現在,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的主要軟件更新近70次,模擬雨霧、隧道、陡坡等場景的前期基礎開發就做了近1000次。”事實上,為確保車輛實現自動駕駛,上汽智能系統的軟件版本從V0.01到現在的V3.20,中間迭代的有幾百個之多。
上汽紅巖清晰地看到,5G技術在汽車產品上的應用,就是下一個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點”。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5G產業經濟貢獻》預測,在2020-2025年期間,我國5G商用直接帶動的經濟總產出將達10.6萬億元,將直接創造超過300萬個就業崗位。
十級臺風擋不住前進步伐
慣例的檢查與晨會后,上午八點半,帶有“上汽GT”字樣車牌的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測試車輛陸續駛離基地。駕駛室內,沒有“駕駛員”,有的只是“安全員”與工程師。
安全員李文斌來自上汽紅巖技術中心,當他按下“智駕切換”鍵,智能重卡被“托管”后,李文斌雙手離開方向盤、雙腳不碰踏板。每輛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都有一個固定的安全員,在完成一天的測試操作后,李文斌們還要對車輛進行加油、加氣等常規保養,與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黏在一起”時間最長的就是他們。
坐在李文斌邊上的上汽前瞻技術部工程師張強則開始了新一輪數據檢測。隨著車輛的自動駕駛,加速度、轉角度、定位等成百個數據在電腦屏幕上跳動。
每天,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車隊都要從A點上港深水港物流園區出發,途徑東海大橋,到達洋山一期內的B點,這條總長約80公里的項目運行路線上,包含了高速自動駕駛、隊列行駛、港內堆場自動駕駛、海關閘口識別等復雜應用場景。“每天都要跑三四圈,一圈用時2小時。”張強說。
在深水港物流園區內,紅綠燈、障礙物……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的高精準識別度令人稱奇。試乘體驗過程中,一輛普通重卡突然橫出路面,完全“托管”的智能重卡迅速反應、精確識別,及時剎車停了下來。記者還發現,當遇到站在道路中央指揮的物流管理員時,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照常行駛;而遇到穿行道路的園區工作人員時,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則會停下。
為何它們能有如此智慧的“雙眼”與“大腦”?張強告訴記者,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的軟件設置中加入了“預交叉碰撞點”的曲線函數,“通過自帶的多個攝像頭,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看到的是一個靜止、一個運動的狀態,經過計算得以作出準確判斷。”
據介紹,這套由上汽自主研發的視覺感知系統、激光雷達系統、毫米波雷達系統,以及衛星和慣性導航組合系統為車輛提供了多維度、多方位360度的感知能力,能在前后方約250米、左右各約80米范圍內精確感知交通參與者,對行人、車輛及其他障礙物等進行精確識別,確定軌跡,提供比人類駕駛員更安全、可靠的車輛操控。
除了準確識別,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還要應對東海大橋橋面上極為復雜的交通場景,包括大風、大雨、霧霾等不同氣候環境。橫風就是技術團隊必須解決的難題之一。
“我們有一套較為完善的仿真系統,模擬東海大橋上不同級別的風,包括風的方向、60度或是30度,同時在場景中加入大雨。”張顯宏說。
今年“十一”期間,張顯宏他們遇到了最大的一場風——十級臺風,“大橋上的橫風比正常路面上要大很多。我們趕在封橋前,去橋上做了測試,跑下來發現車輛行駛沒有任何偏差,十分穩定。”張顯宏笑著說,“這幾個月的熬夜總算沒有白費。”
目前,在整車控制方面,上汽已對866項危害場景進行識別,完成了219條安全需求分析、67項安全測試,每一輛車都通過了129項功能測試、39項性能測試。從7月30日道路測試開始,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已積累了接近20萬公里的道路試驗數據。
他在朋友圈“消失”兩個月
當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車隊管理系統接到上港的作業指令后,將指令賦值給距離最近的車輛,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便以自動駕駛狀態行駛到指定位置,并發送指令到港區的“龍門吊”,從而完成收箱作業。
這個過程中,精準定位車輛在港區內的位置并完成裝卸是上港提出的要求。“目前,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已經做到誤差±3cm,比上港給出的小于±5cm技術要求更精準,并且一次成功率已達到100%,單點作業效率提升10%。”張顯宏說。
上汽前瞻技術部工程師喬辰在項目最艱難的兩個月里,無心回復無關工作的朋友邀約,技術攻關甚至占用了周末的休息時光。好友甚至吐槽他玩起了“消失”。這樣的工作狀態,在項目組里司空見慣。許多人常常拍下一張夕陽西下的東海大橋美圖,卻“忙到忘記發朋友圈”。
如今,洋山深水港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示范運營項目已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測試。團隊稍整休息后,接下來的任務將會更重。“今天到東海大橋看看的話,就會發現車輛非常繁忙,大橋的通行能力將會成為港口運行的一個瓶頸。”周崇義看向遠方。
工程師們忙起來只能以引擎蓋為桌,匆匆扒幾口盒飯
目前,在70公里/小時車速下,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單車跟車距離在40-50米。“接下來的重點是拉近編隊行駛距離。間距縮短后,通行的車輛會變多,對大橋的流量和港區業務將有所提升。以200輛車為例,我們現在的能力大約能使通行效率提高50%,目標是提升100%。”這相當于“新建一座東海大橋”
明年,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將實現小批量示范運行,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帶箱作業,并參與到目前港口中的部分貨運作業。預計未來3-5年將真正實現大批量智能化駕駛商業運作。
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當今世界,唯快不破。誰能掌握先機,誰就能獲得主動權。陳虹不止一次地談到,在5G技術實現產業化落地方面,上汽還要爭取加快高速公路自動駕駛、城區快速路擁堵工況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并持續推進全新一代電動車專屬架構、新一代域融合電子電器架構、智能駕駛決策控制器、線控底盤、5G智能座艙等項目的自主研發,以此“不斷提升上汽品牌的科技含量,讓市場來檢驗我們的創新成果”。
他們這樣點評這個項目:
上汽集團副總裁、商用車事業部總經理藍青松:
汽車行業的競爭,最終是產業鏈、核心技術的競爭。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如果連軟件能力都沒有,你就失去了參與未來競爭的入場券。現在,重卡行業年銷量在100萬輛,我認為,如果能做到千分之一的占有率,即1000輛規模的時候,就是重卡大規模智能化時代的到來。
上汽集團副總工程師、前瞻技術研究部總經理張程:
智能重卡項目今天看雖然是一次示范運營,但為今后的量產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也堅定了我們自主研發的信心。今后,在網絡安全,功能安全都做到的前提下,如何把小批量生產中成本較高的東西降下來,要么只做乘用車、要么只做商用車,兩者都能做的只有上汽。
上汽集團副總工程師、商用車技術中心主任郝景賢:
智能重卡猶如我們的孩子,上汽為智能重卡設定了5.5萬個安全場景,用人工智能讓它不斷學習。一個小孩從小營養比較好,今后自然長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