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二十年來中國企業的發展模式,要變了!
6月10日夜至11日,我國汽車產業鏈協同發展邁出關鍵步伐。中國一汽、東風汽車、廣汽集團、吉利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北汽集團等車企相繼發布聲明,鄭重承諾供應商支付賬期不超過60天。截至目前,全國已至少有13家汽車生產企業?就縮短賬期公開作出明確承諾。

1.最強“催債令”:《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

這些聲明集中于2025年6月10日至11日發布,旨在響應國務院修訂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2025年6月1日施行),這個被業界稱為最強“催債令”的國家鐵令,明確規定機關、事業單位、大型企業包括央國企,從中小企業采購的貨物、工程、服務,付款期限不允許超過60天。
禁止強制接受商業匯票等非現金支付方式、強化協同監管體系等,旨在解決中小企業賬款拖欠問題,優化營商環境。
條例要求,大型企業從中小企業采購貨物、工程、服務,應當自貨物、工程、服務交付之日起60日內支付款項;合同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但應當按照行業規范、交易習慣合理約定付款期限并及時支付款項,不得約定以收到第三方付款作為向中小企業支付款項的條件或者按照第三方付款進度比例支付中小企業款項,逾期需支付每日萬分之五利息。
2.行業痛點改善
歷史賬期過長:2024年國內車企平均賬期超170天,部分企業達240天以上,供應商普遍面臨墊資壓力。多數車企采用 “90 天賬期 + 6 個月承兌” 的組合,實際回款周期可達 180 天以上。例如,某車企 “60 天賬期 + 180 天供應鏈金融” 模式將回款周期拉長至 8 個月。
3.“反內卷”信號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曾批評汽車行業通過長賬期轉嫁融資成本,已導致上游“快撐不住”,供應鏈維穩需求迫切。此次政策被視為扭轉“價格戰”惡性循環、構建健康供應鏈的關鍵舉措。
4.行業影響
供應商利好:縮短賬期將直接改善零部件企業現金流,尤其利好中小型技術供應商。
生態升級:工信部、國資委近期密集部署供應鏈穩定工作,要求車企優化賬期管理,政策壓力將持續傳導,預計會有更多車企跟進,從“成本競爭”轉向“供應鏈協同效率競爭”。
潛在挑戰:部分車企財務部門表示,需平衡縮短賬期與自身營運資金管理的關系。
專家觀點:清華大學汽車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趙強認為:“此次集體行動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從單點技術創新向系統性生態建設邁進,但需配套建立信用評估和履約監督機制。



至去年年底,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應收賬款已經突破了26萬億元! 在全國“違約拖欠中小企業款項登記平臺上顯示,目前登記量已經超過36萬筆了,債權人超過10萬家。

這是什么概念?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利率是7.4萬億元,也就是說這26萬億元的應收賬款等于這些企業三年的利潤總額,要是收不回來,真的三年白干了。上下游拿不到錢,也就是意味著最底層的工人,技術人員全都拿不到錢。

這就是為什么國家出臺了這么多刺激消費的政策,提振消費卻一直不見成效,為什么我們喊了那么久的增加收入也不見起色。其中有很大原因就在這里,小企業拿不到錢,那就沒法給員工發績效,發提成,大家拿的都是三五千的基本工資,只能保證生存,消費升級是不可能的。
你欠我,我欠他,大家都回不了款,影響一大批員工工資和家庭收入,進而拖累全社會的消費和就業。 所以國家這個時候出手,就是為了保障中小企業的利益。只能說盲目追求GDP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還錢化債才是地方的頭等大事。
由此可見,國家的決心和力度。保障中小企業支付條款對壓賬期的車企影響深遠且不可逆。短期內,車企需應對現金流壓力、成本轉嫁受限和供應鏈管理調整的挑戰;長期來看,政策將推動行業生態優化,倒逼車企從 “壓賬期” 轉向 “技術降本”,最終提升整個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若政策執行力度強(如嚴格的失信懲戒和輿論監督),國內車企可能在 2-3 年內逐步將賬期壓縮至 90-120 天,接近國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