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福田汽車在北京總部召開可持續發展報告發布會,首次系統性披露其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戰略與實踐成果。這份報告不僅是一份企業履責的“成績單”,更折射出中國商用車龍頭在能源革命與全球產業變局中的戰略雄心。
結合其2025年一季度凈利潤同比激增70%、新能源銷量暴漲174%的亮眼表現,福田的ESG布局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深意?
深意一:以“雙碳”錨定未來,搶占全球綠色技術制高點
在全球汽車產業向新能源加速轉型的背景下,福田將ESG戰略的核心鎖定為“雙碳”目標,提出2028年碳達峰,2035年核心工廠碳中和,2050年全價值鏈碳中和。
技術突破是達成這一目標的關鍵支撐:
三線并舉:福田汽車堅持純電、混動、氫燃料并行發展,三電核心模塊和關鍵技術自主自研,自主研發的300kW氫燃料電池發動機效率達63%,混動平臺節能超10%,加速性能提升30%。
碳管理技術領先:福田汽車全價值鏈碳排放減少1.3萬噸(較基準年降17.71%)的成績,以及6款車型獲得商用車首批碳足跡認證,標志著其在碳管理領域的技術領先。
研發投入強化話語權:2024年福田汽車投入研發費用21.2億元,研發人員占比17.6%,累計獲得專利超7000項(新能源專利占14.3%),參與制定國標21項,進一步強化了福田汽車在行業的話語權。
戰略意圖: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超30%,商用車新能源化成為下一個藍海。福田通過ESG報告高調展示技術實力,意在爭奪全球綠色交通標準制定權,為“中國方案”出海鋪路。
深意二:從“制造”到“生態”,重構產業鏈競爭力
福田的ESG戰略并未止步于產品技術,而是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構建“車輛-能源-場景-服務”的生態閉環。
供應鏈協同:在制造端,福田汽車聯合鋼廠研發綠鋼,推動供應商低碳轉型;在補能端,福田汽車布局充電、氫能、換電、微電網四大場景,計劃投建100個補能場站,充換電量增長超1.2億度;在服務端,福田汽車依托車聯網整合超500萬用戶數據,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務生態。
這一布局的成效已顯現在業績中:2025年一季度,福田汽車新能源銷量達25562輛,同比激增174.2%,海外出口4萬輛,重卡出口增長80%。全球化研發網絡與本地化“研-產-銷”閉環模式,助力其連續14年蟬聯中國商用車出口第一。
戰略意圖:ESG不再是成本項,而是價值鏈增效的杠桿。福田汽車通過綠色供應鏈管理降低合規風險,通過生態綁定客戶需求,正在將ESG轉化為差異化競爭優勢。
深意三:從社會責任到治理革新,鍛造可持續發展韌性
與此同時,福田汽車的社會責任實踐兼具本土溫度與國際視野:
在公司治理方面,福田通過“三層防線”風控機制和業財協同模式,連續獲上交所信息披露A級評價,提升了投資者信任,吸引ESG導向的長期資本。合規文化與技術創新雙輪驅動,為其沖刺“世界一流”目標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社會責任領域,福田汽車的ESG實踐呈現出“國家任務+社會公益”的雙重屬性:服務保障國慶慶典、冬奧會等國家級盛會,同時在鄉村振興、災害救援中投入超千萬元。
員工培養方面,2024年福田汽車在安全教育培訓覆蓋率100%,培育了7名國家級技術能手,5465人獲得國家認可工種的職業資格證書,1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構建了人才與技術的良性循環。
戰略意圖:對于國企背景的福田而言,ESG是履行政治責任與社會責任的載體,更是提升全球ESG評級、吸引長期資本的關鍵。2025年一季度凈利潤4.36億元、營收增長15%的業績,印證了治理優化對經營效率的拉動作用。
結語:ESG作為戰略杠桿的“福田樣本”
福田汽車首份ESG報告的發布,標志著中國商用車行業從規模競爭轉向“技術+責任+治理”的綜合較量。其以“雙碳”為軸、以全球化視野整合資源的策略,不僅回應了國際社會對氣候行動的期待,更在新能源技術、產業鏈協同、全球標準等領域為中國企業提供了轉型樣本。
隨著“全面新能源化、智能化、國際化”戰略的深化,福田能否憑借ESG構建的新質生產力,真正成為全球交通綠色革命的引領者?2025年一季度數據已釋放積極信號,而答案或許就在下一個十年的產業變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