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商用車市場正處在‘冬去春來’的復蘇進程中。”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副處長、商用車市場研究組組長謝國平在首屆中國商用車論壇上如是說道,預計2023年商用車總量規模可以接近400萬輛。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累計銷量為50.4萬輛,累計同比下滑15.2%,但其中新能源商用車前兩個月累計銷量為19579輛,同比增長448.2%,由負轉正,累計滲透率為4.7%。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認為,面向未來,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低碳化為商用車開拓新的發展空間,乘用車電動化和智能化發展為商用車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經驗。羅蘭貝格國際管理咨詢公司全球合伙人袁文博認為,到2030年商用車新能源應用場景占比有望達到30%以上。
進入存量競爭時代,新能源商用車發展仍需政策推動
中汽協方面表示,2021年到2022年,中國商用車市場經歷了劇烈的波動,受到多重因素影響,疊加了2020年到2021年嚴重的需求提前透支,商用車市場發展出現斷崖式下滑,2022年商用車全年銷量為330萬輛,其中客車41萬輛,貨車289萬輛。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邵華認為,我國商用車行業已經進入新一輪的調整周期,高速增長階段已經結束,存量競爭的階段已經開始。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漢杰則進一步表示,當下商用車行業面臨著多中心化和區域化趨勢明顯、產品技術競爭激烈等諸多挑戰。
業內普遍認為商用車新能源轉型已是必然趨勢。國金證券分析稱,補貼退坡后,新政策仍將持續推進商用車電動化,新能源商用車銷量逆勢上揚,電動化勢頭迅猛。
不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何毅坦言,目前新能源技術路線不確定是商用車面臨的不利因素之一,此外他表示商用車綠色轉型發展還必須面對市場規模縮小和跨行業競爭加劇。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國汽戰略院戰略規劃部商用車研究總監楊靜表示,保有量和商用車碳排放量是強相關的,預測未來商用車保有量還會保持上漲趨勢,而保有量上漲也會為商用車減碳帶來一定壓力。
因此對于新能源商用車的發展,李邵華認為仍需要政策推動,例如商用車積分、路權、示范試點、加快淘汰落后燃油車等政策支持。何毅則建議相關部門盡早解決商用車零碳技術路線問題,盡早明確零碳燃料供應計劃,減少企業在技術路線選擇上時間和資金的浪費;減污降碳協同管理,統籌考慮空氣污染排放、能耗和新車碳排放管理。
中汽數據有限公司節能戰略研究室劉辰也有相同觀點,他也認為商用車的積分管理是推進新能源轉型的重要手段。
多元化技術路線推動轉型,純電重卡仍為主要形式
2022年新能源商用車全年銷量33.3萬輛,其中新能源重卡為2.5萬輛,純電重卡約1.5萬輛。楊靜表示,整個商用車新能源滲透率加快提升,其中新能源重卡受到政策引導和換電技術拉動滲透率提升最快。在劉辰看來需解決低碳技術路徑研究,應促進多元化的技術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更為具體地表示,從目前新能源發展的形勢來看,重卡是商用車新能源轉型最后的堡壘。他認為新能源重卡有三條技術路線,一是純電動重卡,包括充電重卡和換電重卡;二是氫燃料電池重卡,三是零碳內燃機混合動力重卡,其中零碳內燃機包括氫內燃機、甲醇內燃機、生物柴油內燃機等。
歐陽明高進一步表示,純電重卡還是新能源重卡最主要形式,但目前新能源重卡整體銷量數據明顯較低。從純電重卡發展來看,他認為其使用成本明顯優于柴油重卡,而相較于快充、超充,換電重卡在成本和效率上優勢也最為突出。此外他認為氫燃料電池成熟度較低,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遠程新能源商用車集團星瀚工程院副院長蘇茂輝表示,商用車的環境復雜多變,而且要求比較高,單一的能源很難滿足所有的應用場景。他表示甲醇重卡相比柴油重卡,擁有18%-32%的燃油經濟性,在我國西北區域經濟性優勢較為明顯;并進一步表示甲醇產量豐富不會被卡脖子,還可實現制氫。
歐陽明高預計,到2025年新能源重卡的市場滲透率會超過10%,2030年接近50%,其中純電重卡預計會占到新能源重卡70%,達到35萬輛,換電重卡則會占到純電重卡70%-80%;燃料電池與零碳內燃機混合動力重卡銷量目標則分別為10萬輛與5萬輛,但不確定性高。
商用車自動駕駛挑戰在于市場需求與技術
隨著智能網聯的快速發展,商用車的智能化發展趨勢也逐漸顯現,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教授胡明茂表示,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迎合市場需求,基于不同場景,衍生出一系列功能性無人駕駛汽車產品,基于無人駕駛技術,通過多樣化的場景驅動方式,實現商業化落地,例如無人巴士場景應用、無人礦卡場景應用、無人集卡場景應用等。
在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朱西產看來,商用車的自動駕駛主要在于市場需求挑戰和技術挑戰。他認為市場創新超過市場的基本需求,更應供給側推動商用車的轉型;其次商用車自動駕駛仍存在技術挑戰,仍需進一步掌握核心技術。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標準院智能網聯部工程師陳振宇也坦言,對于商用車智能網聯的發展仍需適時調整標準體系方案;也應加大力度推進商用車緊急轉向、特定場景的自動駕駛功能應用、座艙交互等商用車領域標準的預研工作。
整體而言,對于商用車新能源、智能化的轉型,袁文博認為首先要打破傳統意義上的二級供應商、一級供應商、主機廠、能源服務商之間的壁壘,從而加快新能源技術在商用車各個領域的滲透和發展;到2030年中國商用車新能源基本場景滲透率能達到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