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動力電池漲價的聲音此起彼伏,近期一份《電池價格上調聯(lián)絡函》顯示,比亞迪決定上調CO8M等電池產品單價,產品含稅價格在現行的Wh單價基礎上,統(tǒng)一上漲不低于20%,今年11月1日起,所有新訂單將統(tǒng)一簽署新的合同,并執(zhí)行新價格,所有未執(zhí)行完成的舊合同訂單將關閉取消。
事實上,在“比亞迪漲價聯(lián)絡函”之前,一系列動力電池產業(yè)鏈上游供應商已經紛紛官宣漲價。10月9日,原材料供應商贛鋒鋰業(yè)發(fā)布調價函,宣布金屬鋰全產品系列每噸上調10萬元。10月17日,鵬輝能源發(fā)出漲價函,羅列了各項原材料項目及近期價格變動情況,并表示,原材料漲價同時嚴重缺貨,大部分材料商要求現金提貨仍無法保證供應。10月18日,國軒高科傳出一份調價商洽函。國軒高科稱,隨著正極材料、電解液、銅箔、鋁箔等的價格上揚,公司已盡最大努力來減少成本上揚帶來的沖擊,但收效甚微,因此公司擬定就雙方已簽訂訂單進行二次磋商。
此外,孚能科技電池產品近期也在考慮提價。在一片漲價潮中,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卻沒有跟進漲價計劃。
那么,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究竟對整車成本有多大影響?我們先來看動力電池的成本構成: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主要可分為電芯和Pack兩大部分,每一部分的成本則分別由材料費用和制造費用構成。電芯部分的材料費用主要包括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等, Pack部分材料費用主要包括連接件、結構件、 BMS等。電芯和Pack的制造費用主要包括人工費用、能源費用、設備折舊等。
原材料漲價對電池成本的理論影響:今年以來,由于下游景氣供不應求,鋰電池的各項材料價格普遍上漲。除了磷酸鐵鋰、三元、電解液等主材以外,包括如PVDF等輔材,目前價格較年初上漲均已達到或超過一倍以上。根據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測算,電芯和電池系統(tǒng)的理論成本上漲幅度均超過30%。
原材料漲價對下游價格影響的傳導機制:① 由于原材料價格為市場報價,因此我們認為電池企業(yè)實際采購價格要比市場報價低,而電池企業(yè)產品性能、良率、成組率等因素提升,可以對沖部分材料成本上漲的壓力,由此我們預測,電池企業(yè)實際增加的成本約為20%-25%。② 考慮到長期合作、議價能力、采購量、賬期等同樣會對整車廠實際采購電池的價格有影響,且整車廠有可能會就漲價價差與電池廠形成相關的補償協(xié)議,因此我們認為,電池增加的成本會向下游傳導但是不會全部傳遞到下游整車廠,天風證券預測,最終傳導到整車廠端電池的采購價格實際可能增加約110%-20%。
電池成本上升對整車價格的影響:根據億歐智庫的數據,電動車的物料成本分布中,電池物料成本的占比達到約35%。因此,如果最終傳導到整車廠端,電池的采購價格實際增加了約10%-20%,那么據此可測算整車的物料成本將會上升3.5%-7%。去年下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考慮規(guī)模效應等因素,天風證券認為新能源汽車的整車成本可能因此而有所下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弱甚至抵消電池成本上升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