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汽車行業大力支持下,我們堅持油、路、車統籌,新老機動車并重,加快構建現代化環境管理體系,取得了積極的進展。”9月4日,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吳險峰在第十七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開幕大會上表示。
2021年7月份重型車國六排放標準正式實施,標志著我國汽車排放標準全面實施,短短20年的時間,我國汽車標準從無到有,并快速跟上全球的第一梯隊水平,與國一排放相比,單車污染物排放量下降90%以上,標準提升有力促進了汽車行業高質量發展。
據吳險峰介紹,通過出臺政策,推進高排放車輛提前淘汰,“十三五”期間提前淘汰車輛1400萬輛,國五和國六車輛占比從2015年不足2%,提升到目前的45%左右。高排放老舊車輛淘汰既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也為內燃機發展打開巨大的空間。
同時,“十三五”期間,車用油品質量快速提升,硫含量低于十個ppm,全面實現了車用燃料的低硫化。
此外,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效果明顯,2017年提出運輸結構調整作為大氣污染防治的治本之策。三年行動計劃下,全國鐵路貨運量提升明顯,徹底扭轉了80年代以來不斷下降的趨勢,全國港口集裝箱鐵路聯運量年均增長20%以上。汽車行業也積極響應國家運輸結構調整政策,整車鐵路發運量大幅提升。
生態環境部也在積極推動鋼鐵、電力等行業的運輸清潔化,不少涉及大宗貨物運輸企業積極采購國六新車和新能源汽車,推動各地在公交、輕型物流、港口民航領域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全國新能源公交車占比從2015年20%,提升到現在60%以上。
在現代化監管體系領域,新車方面,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機動車排放召回管理規定,中國新車環境制度補上最重要一環,將生產企業主體責任延伸到使用環節,真正實現了全鏈條的閉環管理。在用車方面,通過公安處罰、交通維修等舉措,全國建成遙感監測設備和黑煙檢查設備,基本消減了冒黑煙情況,實現國家省市三級聯網,機動車自動化監管平臺和大數據監管逐步發揮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汽車的生產制造過程環保水平明顯提升,近年來。汽車產業在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水性化、自動化、智能化噴涂得到廣泛應用,噴涂工藝實現密閉化。RTO高效工藝在整車安裝比例高,治理效率明顯高于其他涂裝行業。
“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我國機動車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汽車保有量和產銷量比20年前增加超過15倍左右,但我國汽車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總量與2000年基本持平。”吳險峰表示。
下一步,“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部將繼續積極推動汽車行業對于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第一,優化和調整車隊清潔化水平,加強煤炭、石油、礦石、建材等大宗貨物中長途運輸以鐵路、水路、管道為主,短路采用新能源車輛的運輸格局,推進多式聯運,推動新能源車在更多領域、更大范圍應用。
第二,強化監管要求,嚴格實施國六標準。因設計生產缺陷和耐久性要求召回,大力推進老舊機動車提前更新淘汰。積極推動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
第三,加強汽車行業生產全生命周期的減污降碳,以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為重點,加強整車制造、汽修全鏈條、選生命周期的減污降碳,合力推動行業業態,加強無組織排放管控,優化涂裝工藝,加強精細化管理,實現VOC治理全過程、全環節的精細化管控,發揮行業自律,開展VOC和二氧化碳自主減排。
此外,“十四五”在強化油路車統籌監管過程中,生態環境部將繼續加強與行業的研究合作,助力國內法規標準科學升級的同時,深度參與機動車全球統一技術法規研究,加強國際技術交流,全面提升我國機動車排放國際影響,帶動機動車內燃機、零部件、測試設備等相關環保產業走出去,實現環境要求倒逼產業優化發展的作用,實現環境與經濟效益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