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大貨車引發的事故頻發,造成不可挽回的生命損失,令人觸目驚心。6月30日,內蒙古阿爾山市發生重大交通事故。一輛大貨車在超越同方向行駛的大客車時,與對向行駛的一輛重型自卸貨車發生三車相撞并引起起火燃燒,目前已造成6人死亡。
大貨車出事故的幾率比較多,而且一出事故就是比較嚴重的事故。此外,大貨車風險高并不僅限于自身正常作業方面,在不當獲利方面也存在騙保黑洞。2017年,山東通報了一起自卸貨車保險詐騙案,抓獲犯罪嫌疑人61名,涉案金額近億元。這是近年來全國范圍內涉案金額最大、涉及保險公司最多、偵破難度最大的保險詐騙案。
可以料到,在保險保障不全、事故卻高發的前提下,大貨車的裸跑將會給交通帶來多大的安全隱患,以及事故后的矛盾糾紛。
貨運亂象叢生承保逐漸被邊緣化
目前,國內貨車總量超過1500萬輛,貨運從業人員超過3000萬人,但經營主體普遍以個人為單位,難以承擔安全監管責任,更無力承擔貨運行業的高風險;由于車輛流動性較大,運輸線路隨機,無論是貨運車輛還是貨運行業從業人員都處于無組織的游離狀態;加之利益驅動,大貨車司機超載、超速、疲勞駕駛現象普遍。貨運行業“多、小、散、亂”,造成保險企業與投保主體之間的矛盾始終難以調和。
一方面,貨運行業的高風險,需要通過投保等一系列手段進行風險轉移;另一方面,重大事故頻發,貨車行業“騙賠”、“詐賠”以及人為擴大損失等欺詐行為頻頻發生。在騙保案件頻發、貨車出險率居高不下的高壓下,大貨車承保逐漸被邊緣化。
保險公司對于大貨車一般是能不保就不保。理賠人員談起大貨車都會皺眉頭,不僅是“出險率實在太高”給保險公司造成“損失巨大”,還因為惡意騙保犯罪的分子手段頗多,讓人防不勝防。
精準識別風險彌補定價的盲區
以往,由于保險公司對貨運車輛風險識別不準確,定價模式模糊,只能通過車型、車系、品牌、噸位、使用年限等“從車”因素,粗略地區分車輛風險成本,無法做到對車輛風險進行專業、系統地分析預測。既不能干預風險、也不能改造風險、管理風險,故而造成賠付成本高、長期虧損的局面。
針對這一行業痛點,一個能夠在全國范圍內精準覆蓋貨運車輛數據、有效幫助保險公司在保前識別和量化風險、保中監控和防范風險、保后及時核查風險的車聯網數據平臺應運而生。該平臺由北京中交興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興路”)研發。在車聯網數據平臺的基礎上,2018年8月,中國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保信”)聯合中交興路發布了首個面向保險行業風險管理應用的重載貨車車聯網數據服務產品——風險評測模型。
中交興路保險業務負責人李成才表示,保險行業傳統定價模型,是基于車輛噸位、車輛類型、使用性質、保額、NCD系數來做車輛保費定價,而中國保信聯合中交興路開發的基于車聯網從用數據的新一代保險風險評測模型帶來了新的定價因子,包括模型評分、運營、道路、駕駛、業務數據等,為保險行業車輛精準定價提供了多維度的“從用”指標,彌補了原來定價的盲區。例如某可保車隊業務有100輛車,通過新增“從用”因子評分,可以知悉車輛月均行駛時長、常跑路線有無變化、評測結果AB類優質業務占比50%以上,劣質業務DE類占比不超20%,從而判斷該車隊業務品質較好,屬于優質業務,可承保。
風險事前控制核保能力進一步提高
隨著車聯網技術的普及,使外界獲取車輛的行駛里程、駕駛習慣、道路環境等數據成為可能。車聯網數據平臺通過獲取車輛的駕駛、運營、業務類型、路況與天氣等多維度數據,精確預測每輛車的風險成本成為保險公司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
在車輛行駛階段,車聯網數據平臺對車輛的違規狀態跟蹤查看,并針對超速、疲勞等狀況實時提醒,進行事前風險控制。同時對車輛的行駛情況進行定位,從車速、里程、時間三個維度反映車輛行駛路線,實時查詢、監測車輛行駛時長、報警總數、超速和疲勞駕駛等數據。并對車輛運營地域分布情況進行統計,反映出車輛整體運營情況。
在保險理賠評估階段,車聯網數據平臺可以查詢車輛在出險時間點前、后12小時的運行軌跡、車輛經停時間等信息。一方面可以觀察車輛出險地點是否匹配;另一方面對查詢區間車輛歷史各經停點詳情、疑似事故點進行自動識別和判斷,提供理賠欺詐以及道德風險排查。提高了保險公司對重載貨車商業車險的核保能力,幫助險企有效降低賠付風險。
自2017年11月起,中交興路組織了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平洋產險、國壽產險等8家大型保險公司開展服務試點,為近300萬臺重載貨車提供了850萬次數據服務,有效降低貨運車輛尤其是10噸以上貨運車輛的整體出險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