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版的2016年4月刊 WIRED(《連線》)雜志英國版以《It's time to copy China!》(《該向中國學習了》)報道了中國的互聯網和科技創新。這期由英國 WIRED 主筆 David Rowan 寫的專題報道,介紹了一批中國創新企業的發展,其中有一節專門介紹了中國物流信息化企業羅計物流。WIRED被公認為是全球一份令人尊敬的科技類雜志,以能作出令人欽佩的嚴肅報道和深刻分析而著稱。
《連線》對羅計物流的報道翻譯如下
越來越多創新性中國創業公司的思維值得西方企業學習
羅計物流LOJI卡車司機的Uber▲
發現大數據在物流行業的價值是宋睿的產品成功的原因。在中國,靠做一名卡車司機維持生計相當艱難。“貨主們把所需要的貨物清單寫在黑板上,卡車司機們自己決定去運送哪批貨物,平均得花3~5天才能找到合適的運貨路線和載重”,在北京時,宋睿解釋道,“40%的卡車司機返程時不裝載任何貨物,白白浪費了油費和高速過路費。關鍵是他們賺得也不多,所以經常在出發時選擇超載以降低損失,但這種行為非常危險。”
2015年,當卡車司機的智能手機使用量達到臨界值后,一切都改變了。他們可以用宋睿他們開發的新應用羅計(Logi)尋找送貨機會并自主挑選返程。2016年2月前,已經有300多萬個卡車司機、100多萬個貨商在使用羅計。
宋睿的公司,北京運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設計了這款昵稱為“騾跡”的app,通過這個app,卡車司機們可以使用里面的數據。
宋睿,羅計物流創始人兼CEO▲
宋睿說:“我們基于大數據分析來為卡車司機們匹配合適的道路,增加他們就業的機會,減少了回程運輸的等待時間,并且貨主不必向當地司機支付雙程費用。”
羅計每15分鐘就動態跟蹤一次司機們的運動軌跡,也向卡車司機們提供詳細的行駛記錄,借此司機們可以通過信用評級來貸款購買卡車。
宋睿說:“羅計實際上就是一個基于大數據的物流公司。過去沒有人收集過這樣的數據,也沒有人發現這個數據的價值。”
29歲的宋睿在美國的UC伯克利攻讀工業工程學碩士期間獲得了Facebook的實習機會。當時他的任務是建立物流模型,為Facebook的數據中心規劃定位。在Facebook待了不到一年,他進入普華永道擔任大數據技術員。但宋睿和許多海歸一樣,選擇在國外接受教育之后,回到中國發展。回國后他首先加入了一家電子商務公司——蘭亭集勢,幫助他們在波蘭建立倉儲站。
后來他認識了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聽了宋睿的想法后,徐小平迫切地希望向他想做的司機平臺投資。
一切進展非常迅速。2014年4月羅計物流的創始團隊萌生了這個想法,當年8月就開始著手啟動。宋睿利用搜索引擎優化,在一個月內就吸引了30萬用戶。
2015年10月WIRED雜志見到宋睿時,他旗下已經有400個員工,羅計物流也正以200%的速度向第80個城市邁進。
羅計不收任何傭金,而是利用規模優勢開展卡車修理、卡車銷售和金融服務等業務。
“我們的目標是重塑整個中國物流業,社會物流占到了整個中國GDP的18%,但在美國,這個數據還不到8%,如果我們能把18%降到8%,我們每年就能為國家節省6000億元”,宋睿做了計算。在中國現在還有200多家公司在做類似的業務,但他并沒有感到焦慮:“我們正努力打造中國最大的運貨平臺,不論人們想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