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佑卡車”上線3個多月,估值已達1億元 一方面是企業旺盛的物流需求,另一方面是貨車司機迫切需要“攬活”。若按傳統方式,雙方需要到物流市場去“配對”。而我市有一家公司卻打破這一傳統模式,將業務統統“移”到了網上。由于減少了中間環節,客戶至少能節省20%的物流成本。
今年初,這家名叫“福佑卡車”的物流O2O平臺上線,且拿到了A輪300萬美元融資,并正在進行B輪融資前的洽談。目前,該平臺估值已達1億元人民幣。
聽了互聯網論壇后,她“下海”了
單丹丹,南京福佑在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CEO,“福佑卡車”的創始人。
她的創業史說起來多少有些傳奇,大學畢業后進了機場做貨運,一干10年。200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去參加一個商業論壇,“那是個圓桌會議,分幾個不同的主題討論,其他幾桌稀稀拉拉的,惟獨互聯網那桌熱火朝天。回來后,我就跑到書店,把寫馬云、李彥宏等互聯網大佬的書都買了回來。”
隨后,單丹丹決定辭職,投身互聯網創業大潮。但初次創業,便遭遇“滑鐵盧”。“我們做了一個網上訂餐平臺,但當時模式過于超前,市場接受度不高,前后耗費了3年心血,最后無奈放棄。”她說,但自己對互聯網的熱愛依舊不減。
二次創業,單丹丹選擇了自己最為熟悉的老本行——物流。“初次創業時,我的團隊里沒有一個人懂餐飲,這也是導致失敗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得到了教訓,創業一定要選自己熟悉并擅長的領域,這樣才能把控住每個環節。”
讓互聯網和“老本行”碰撞出火花
傳統物流遭遇互聯網,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
“原先,企業客戶在運輸貨物時,一般都會外包給物流公司操作。但大多數沒有資質的物流公司并不是用自建的團隊,而是轉包給物流經紀人,再由他們去找貨車司機。我國有78萬家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貨主外包率已達70%。經過層層轉包,經紀人和司機拿到手的錢已經很少。”
這種模式帶來的弊病是,不僅物流費用被抬高,而且不規范的操作也導致風險增加。單丹丹說,有些企業的貨物價值很高,一車貨都要50萬、100萬元,萬一找個沒有資質、技術不過關的司機,出了問題后損失相當慘重。“答應了企業后又跳單毀約的,拉貨途中出車禍的,司機把貨弄丟了跑路的,我們都見過。”
為什么不打造一個信息公開、透明的物流網絡平臺,讓供需雙方信息有效對接,并建立起信用機制來規范這個行業呢?一個靈感在單丹丹腦中浮現。
打破“層層轉包”,為企業省下兩成物流成本
說干就干。單丹丹“挖”來了曾經在阿里巴巴、亞馬遜就職的資深技術“達人”,負責公司技術平臺的搭建,打造了“福佑卡車”的網站,又開發出了相應的APP。
這樣一來,企業可以輕松在網上下單,把貨物重量、運輸時間、收發貨地點等信息都注明。和平臺簽約,經過資質審核的物流經紀人們,會根據這些信息,和自己手上掌握的貨車司機信息“配對”,看他的貨車型號、載重量是否和貨物相匹配,確定他的檔期、運輸路徑是否和企業需求一致。雙方成交后,司機下載個APP到手機上,客戶能隨時對貨物進行定位、跟蹤。
“我們拿著這個平臺去找企業合作時,他們都很樂于接受,很輕松就簽下了一批客戶。”單丹丹說,由于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省下了層層轉包環節,用過的企業普遍反映,能省下20%的物流成本。平臺還建立了信用機制,根據司機的服務水平,給物流經紀人評分,分數高的就能成交更多的生意。為了控制風險,平臺和保險公司合作,如果在運輸過程中發生跳單、貨物滅失等意外,企業都可以得到賠償。
當然,創業中也有各種意外。“剛開張一個多月時,因為司機的疏忽,把廣州一個大客戶一批價值兩萬多元的手機弄丟了。得知后,我連夜飛到廣州,把貨款先行賠付給客戶。客戶很驚訝,說沒想到剛開的公司能這么講信譽。后來,我們不僅成功地留住了這個大客戶,還達成了長期合作協議。”單丹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