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至5日,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報社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聯合主辦的"2010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萬麗泰達國際酒店舉行。在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的年度主題下,來自政府、行業以及企業的高層領導以多元化的會議模式展開深入的討論。
陜西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方紅衛在論壇發言:我們現在做的主要事情是把過去傳統型的制造企業打造成一個服務型企業;重卡在節能減排方面更應受到重視,我們在新能源產品方面,壓縮天然氣產品和液化天然氣產品已經完全產業化,同時在積極探索其他的替代燃料,包括乙醇和二甲醚在重型卡車的應用。
論壇發言實錄
方紅衛: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非常高興利用2010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的機會交流重卡的情況,我交流的還是立足于重卡行業,會提到陜西的需要,主要還是從行業的角度說一些看法。
大家先看兩張幻燈片,第一張揭示了從2000年開始到2010年重卡行業發展的趨勢,大家看到從2000年開始到今天,整個重卡行業基本呈現了平穩增長的可持續發展的勢頭,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5%。
在這中間,陜汽作為重卡行業的一員,也跟上了發展步伐,還以更快的速度發展,這個發展主要來自于市場拉動。同時我們也看到在下面的曲線中,世界其他的國家重卡基本上保持了平穩的態勢。
第二張也模擬了中國重卡行業的發展和中國GDP增長速度之間的關系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關系,通過模擬,我們發現了高度相關,相關程度非常高,超過了0.9重卡行業的發展得益于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得益于投資的增長,得益于GDP的增長。
重卡行業面臨產能過剩等多項問題
重卡行業的增長主要是市場拉動的結果,因為它基本上和分散投資,GDP成長呈現正相關的關系,這是我們目前行業的現狀。
下面分三個方面與大家交流,第一個關于行業目前面臨的問題,在重卡行業中目前面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目前重卡的發展還處在一個量的增長階段。從量變還沒有真正實現質變,從現在的產能來看,雖然每年有60、70萬,甚至更多的市場需求,但是現在規劃產能或者是現有產能已經遠遠超過市場需求。大家的注意力還集中在產能增長上,其中有公告的廠家30家,沒有公告或者借別的廠家公告的有30家,整個產能超過200萬輛,政策環境催生了產能增長,我們在設計重卡行業發展的長遠性政策制定上,以及在實施政策過程中間基本了采取了比較放任的態度,所以門檻很低。重卡一方面是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同時誰想干都可以干,而且相對來說門檻比較低。另外一些新的環保的法規在實施過程中嚴格程度不行,所以重卡行業在量變的過程中,處在比較浮躁的階段。
第二,品牌影響力還比較小,無論是國內銷售的高端重卡還是在國外市場的擁有量,占世界市場的擁有量相比,我們都是品牌影響力不夠的。主要靠我們的低廉價格或者是成本來獲取市場,我們重卡產品經過了引進、消化、拓展,現在基本上從引進消化國產化的過程中,走向了硬性開發,但是在基礎性開發方面做的遠遠不夠。
第三,重卡企業主要在制造產品,銷售產品提供必要的售后服務,后市場服務環節基本沒有形成產業化規模。國外汽車公司80%的收入來源來自于服務,而自己這個很小,我們基本處在微笑曲線最低端的階段。
第四,產業界的資源使用比較分散,曾經在行業比較困難的時候,進行過一些并購、重組,專業化的分工基本形成,現在的趨勢是由于市場快速增長,大家又紛紛開始自己動手,從零部件到整車完全自己來生產,自己開發。
現在專業化分工的趨勢有往回倒的趨勢。
第五,出口市場比較緩慢。在出口市場中間,典型有三個方面的問題,1、產品本身不能完全滿足不同區域,不同使用習慣市場出現,頻頻出現產品設計、制造的缺陷而帶來不良的市場影響,從而影響中國品牌在國外的影響力。2、服務。我們把出口產品的服務簡單雷同于國內銷售服務模式,由于產品出口國外以后服務難度遠遠大于國內,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比國內銷售復雜得多。但是我們在這方面往往考慮得比較少,我們看到重卡行業不斷有新的加入者進來,我認為這是好事情,大家一塊參與競爭,提升產業之間的優勝劣汰的趨勢。
但是我們也看到的,剛剛進入行業的企業迅速有較大批量的產品出口到海外,這種現象非常令人擔憂。
還有一個在出口市場方面,還存在商業運作方面的問題,由于受國際市場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匯率變化的影響,在運作過程中間資源非常有限,靠一個企業單打獨斗很難開拓市場。一個企業可以整合的資源非常有限,需要國家、行業、企業和企業之間聯合起來共享資源,這些方面我們又形成了規模。所以我們在出口市場還處在初級階段。
第六,我們開發能力比較低,重視應用型開發,對基礎性研發工作投入不夠。在這中間核心的問題不是企業不愿意投入,有些企業相當有實力,也愿意投,但是由于政策的引導以及消費環境的遷移,使企業不敢投入也不能投入,因為往往投入最多的企業也是吃虧最多的企業。所以投入一個是應用型開發,另外一個是國家出臺的政策怎么適應。這是重卡行業的現狀。
第二個問題是行業未來發展趨勢,有這么幾條。
一個轉型升級是大趨勢,今天論壇主題是產業升級主題,從組織者的角度來講,站得高,看得遠,對重卡行業來講轉型升級的壓力更大。在這中間我們要從剛才描述諸有此類運作模式逐漸進行提升,要跟上發達國家或者是一些知名公司的發展模式。
我覺得任重而道遠,所以重卡行業、重卡產業轉型升級可能比任何一個行業都要緊迫。
第二個趨勢是產品高端化的趨勢,因為隨著國際國內兩個競爭的加劇,以及國家政策的引導,用戶、市場對重卡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駕駛的人性化、智能化、電子集成化、安全性提高等方面越來越重視。
第三個是專業化。專業化的趨勢非常明顯,過去我們主機廠只重視底盤,對專用車的關注不高,所以中國的專用車基本靠民間,靠非傳統的汽車企業逐漸發展起來的。我們非常可喜地看到通過幾年的發展,一些非常優秀的專用車企業已經起來了,而且有些產品做的非常好,甚至在國際上也處于領先的地位。但是專業化方向應該得到整車企業、行業、政府的高度支持。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專業化的趨勢要求我們的產品越來越精準,越來越能夠適應特定的需求。而不是像過去,生產一種品牌滿足所有的專用車要求,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重卡的節能減排更應受到重視
第四個方面是低碳化趨勢,在重卡行業,大家討論低碳趨勢比較少,大家更關心的是乘用車領域怎么發展新能源車輛,混合動力、燃料電池也好,在重卡行業更應該得到關注,重卡行業是真正高耗能的,其消耗是相當大。在專用車里面重卡可能是最高的,他的污染也是最嚴重的,所以也最應該得到關注。在這些方面,我們行業應該自覺起來,應該認識到這種趨勢。
不能因為沒有人提,或者提的程度不高,我們就不做這樣的事。我覺得我們要看到這種趨勢。在這中間,我們陜西重汽也做一些有益嘗試,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我們有重型卡車,主要是用在一些大城市港口,因為港口是污染源,因為行駛速度很低,基本上處在一個不經濟,也不環保的情況下,在這中間我們和有關的港口一塊合作,開發傳電動的卡車,這個卡車已經批量投放市場,經過兩年的試運行。
同時我們在新能源產品方面,我們的壓縮天然氣產品和液化天然氣產品已經完全產業化,今年我們會有好幾千輛使用天然氣的重型卡車,行駛在具有天然氣資源的區域。從壓縮天然氣開始到現在,我們過去用壓縮天然氣的時候,續航里程是300到500公里,現在用液化天然氣以后,基本在800到一千公里,其使用成本比柴油節約40%,綜合的碳排放量比柴油相比減少80%。而且使用天然氣以后,自己產生的經濟效應完全可以依靠電動車一樣,靠政府補貼,沒有政府補貼就沒有辦法運行,天然氣運行可以甩開補貼,可以靠自身的經濟運行做出來效益。
我也希望媒體關注。同時在積極探索其他的替代燃料,包括乙醇和二甲醚在重型卡車的應用。
第三,也提出一個簡單的建議,針對重卡行業提出的建議,一個是國家或者行業層面要創造自主創新的環境。自主創新的環境一個是要有自主創新的消費環境,在市場環節,我覺得我們要鼓勵這種帶有自主創新的產品,節能環保的產品,能夠從長遠的角度,能夠提升我們重型卡車核心競爭力的產品,應該在消費環境領域也給鼓勵,另外是法規的環境,我們在制定法規,尤其是制定節能環保法規時,一個是法規制定嚴格,法規執行嚴格。我們聽了中石化領導在上午說,明年年初有可能符合國三排放的柴油上市了,可見我們燃料的供應與政策實施脫節有關,況且我們走了彎路,里面有路線之爭,這些東西都反映政府或者行業對我們產業發展的基本態度。
看起來是企業眼前的利益,實際上涉及到或者是決定行業長遠的發展。
第二個,要推動國家層面的重大突擊項目。行業要發展單靠一個企業的力量是有限的,國家層面應該做一些事情,最近我們做的輕量化的一些事情,包括輕量化的項目,我們也承擔一些863重大科研項目,這是非常好的,在這些方面應該繼續加強。
第三個方面需要改進產業的管理體制,不要讓重卡做得太容易,某種情況下是公平的,但是某種情況下對行業的健康發展是不利的,適當應該提高門檻,這個門檻的設置應該有利于社會,有利于行業,有利于我們自主品牌建設。
第四個行業要加大產業界的聯合創新力度,我們企業和企業之間,經過長時間的競爭,大家也看到行業的發展,大家基本上形成自身的特點,我覺得應該呼吁我們企業和企業之間,我們產業界整車和零部件之間共同攻克一些技術和產業上的難題。
重卡企業應由制造型向服務型轉變
最后一個建議是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要搞自主創新,自主創新需要環境,平臺,所以我覺得要提供一個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平臺。
在這個方面,陜汽也做了一些嘗試,我們現在做的主要事情是把過去傳統型的制造企業打造成一個服務型企業,對現在著手做的,或者正在致力把陜汽從制造企業轉化成服務型企業,為此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不管是流程梳理、業務的拓展,尤其商務模式的轉換,過去我們賣產品,現在我們是產品和服務共同銷售以期為客戶和市場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解決方案,這點對產業發展非常有利。
以上觀點不到之處,請大家批評。